读新闻
【記者張加、陳素玲/特稿】美豬、美牛進口問題,台灣終究讓步了。台灣跨出關鍵一步,但距離台美洽簽雙邊貿易協定(BTA),仍有一大段路。 台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TIFA)會談已停開3年,雖然台灣方面以美方人力、美中貿易談判、新冠肺炎疫情等各種理由解釋,但TIFA會談因美豬牛卡關,並非祕密。熟悉台美經貿的台方官員說,美國貿易代表署話說得明白,不開放美豬牛進口,一切免談。 台灣則表明,希望能以雙邊經貿進展,例如展開BTA談判,來說服台灣民眾接受開放美豬牛進口,美方卻強硬否決,並稱台灣本該開放美豬牛,先解決問題再來談。過去幾年,雙方各有堅持,互不讓步。 美國官員坦言,「美豬比不上台豬」,很難吸引台灣消費者,但開放美豬牛進口已非單純經貿問題,而是台美信任問題。台灣若願解決此事,展現誠意與善意,雙方才可能基於互信,進一步增進經貿關係。蔡英文總統連任後,美國在台協會(AIT)主席莫健再度表態,希望解決美豬牛問題。 蔡總統宣布鬆綁美豬牛進口時,並沒提到美方的具體承諾,僅表示希望「下一階段」能與美國全面提升雙方經貿關係。 中華經濟研究院WTO及RTA中心副執行長李淳說,如果是4、5年前的美國政府,的確存在風險,但美國總統川普運作邏輯跟過去大不同,不能再以過去的思考模式來判斷FTA,搞不好很快就會開啟談判;只是談判過程,美方可能要求消除貿易赤字或增加能源採購等,台方要有心理準備。 蔡政府很聰明,以國家利益與未來總體戰略目標,說服台灣社會接受政府執意開放美豬牛的決定。尤其中美軍演頻頻,蔡總統稱擔心擦槍走火,現在「以國安掩護食安」,確實是絕佳時機。 有人形容,美豬牛問題就像是卡在台美之間許久的一根刺,台灣堅持許久,最終還是動手拔刺。除刺雖是好事,只是勇敢讓步卻未有實質進步,不免令人失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