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高凌雲/台北24日電】美國史丹福大學胡佛研究院今年初公開故總統蔣經國日記,胡佛研究員郭岱君昨天受長風基金會邀請,以蔣經國日記為題發表演說。郭岱君說,日記可看到蔣經國生前最後5年,幾乎每周都在生病,身體忍受極大痛苦,堅定推動國家的民主政治改革;外界認為蔣經國是為形勢所逼,但因蔣的個人意志,台灣改革才能順利展開。 郭岱君接受泰國世界日報系聯合報專訪時指出,日記反映出蔣經國早在青年時期就有強烈社會改革念頭,曾在日記寫下國民黨不懂民間疾苦;中壢事件爆發後,蔣經國想引進異議分子,吸納引入當時反對國民黨人士參與選舉,蔣經國的思考是走在國民黨改革的前面。 她說,蔣經國在日記當中給後人留下的印象,就是一個苦字。蔣經國年輕時,從對日抗戰、國共內戰,到了台灣接掌行政院長前後,很快就碰上退出聯合國、美國總統尼克森訪問北京、日本斷交等外交危機,經濟上遭遇國際能源危機,內部也碰到中壢事件;當上總統不久,就碰到美國斷交、美麗島事件。 郭岱君表示,蔣經國從政幾乎都是在解決國家危難,尤其在接掌閣揆、總統期間,主導國家的走向,無時無刻都在思考政治改革。1977年中壢事件爆發前,蔣曾在日記批評黨部對於當時縣市長選舉提名的策略失當,黨部未能與民眾站在一起。 她指出,中壢事件爆發後,蔣經國並未馬上知情,但當知道事態嚴重後,日記寫下驚訝、震撼的心情,同時表達推動改革的念頭;從日記可看出,中壢事件給蔣經國很大的衝擊,蔣雖批評引發混亂的民眾,也思考國民黨是否疏於改革。 郭岱君說,蔣經國1986年成立12人革新小組研議政治改革。不過,對於外部勢力干預台灣內部政治,蔣經國非常反感,美麗島事件發生後,美方給蔣經國很多壓力,蔣表面仍要應酬美方干預,日記則寫下當時不滿的心情。 原屬意孫運璿接班 非李登輝 故總統蔣經國任內提名台灣省長李登輝為副總統,任命行政院長孫運璿。對於孫、李兩人,蔣經國日記的記載,明顯親疏有別。誰才是蔣屬意的接班人?研究蔣經國日記的胡佛研究院研究員郭岱君表示,蔣經國經常找孫運璿巡視基層建設,利用晚上休息時間,蔣經國會找孫運璿談心,兩人所談的問題不只是政府施政,還會涉及其他層面。 蔣經國日記中總以「運璿兄」稱呼孫運璿,但對於李登輝,蔣經國雖肯定其能力,卻顯得較為疏遠,只是長官與部屬的關係,不如蔣經國對孫運璿那般親近。 蔣經國日記對於孫李兩人的親疏,也反映在政治現實上。蔣經國就任總統後,曾調整國民黨中常委排名,當時副總統李登輝僅排名第9,但行政院長孫運璿卻排第3。 據指出,中常委排名1、2的分別是卸任總統嚴家淦與卸任副總統謝東閔,這兩人僅是虛位,以示尊崇;孫運璿排名第3,才是蔣經國心中真正的接班人選,李登輝起初並非接班人選。在孫運璿中風之後的中常委排名,李登輝就調整到3,取孫而代之,這可能是蔣經國在痛失孫運璿這位人才後,不得不給李登輝的政治安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