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陳熙文、王聖藜/台北21日電】法務部矯正署力推「智慧監獄」,希望透過人臉辨識、移動偵測等科技功能彌補人力不足;但有知情人士爆料,矯正署花費逾5000萬元台幣建置的系統「都是裝飾品」,人臉辨識系統須看監視器超過數十秒,才有辦法辨識身分,還可能辨識錯誤;更直指當初驗收時,只有廠商來驗收。 矯正署副署長蔡永生說,偵測科技軟體並非為矯正署所屬監所的特殊環境設計,判斷上的確會有錯誤,不過,隨著監所管理人判讀、修正,電腦也會自大數據累積經驗,發揮正確功能,矯正署將隨時注意軟體更新。 2015年高雄大寮監獄爆發受刑人企圖挾持監獄典獄長等人作為人質越獄,驚動全台,也凸顯矯正人員人力不足的嚴重問題。行政院隨後宣示,將以新科技強化監控、偵測、警報等功能。 被指控疑似毫無作用的系統,是矯正署2017年5月18日招標的「矯正機關智慧監控系統建置及影響資料庫分析應用計畫委託資訊服務案」。該案採限制性招標,由「大猩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取得標案,決標金額為5485萬餘元。 根據廠商工作執行計畫書,該案主要執行項目為建置影像整合應用平台、警報銜接整合應用平台等,承諾整合監所既有監視錄影機等,可存取、分析影像,甚至有受刑人打架,亦可做出警示。 然而,知情人士爆料,該計畫2019年4月24日上路至今完全不能用,使用新建置系統後,既有監視器傳回的資料反而畫素降低,「從高清變低清」,1080p的畫面變720p以下;而主打的行為偵測,例如受刑人打架可發出警報等,錯誤率奇高,且偵測範圍狹隘,「如果沒有在舍房正中間打,就會偵測不出來」,反而是受刑人起床穿衣服、站起來,或是甩毛巾、裝棉被,都會被當作打架,觸發警報。 爆料人表示,計畫承諾的移動式偵測,則須受刑人看著監視器,或是慢慢經過,才得以偵測,人臉辨識更有可能需要受刑人盯住螢幕長達數十秒才有辨識結果,且還是可能辨識錯誤。 爆料人表示,因為無法釐清究竟是網路傳輸太慢,還是建置系統難以負荷,但結論就是不能用,都拿來當裝飾品,最後監所為因應署內政策,只好「兩套併行」。 知情人士進一步指出,當初成果驗收,有監所只驗部分功能,甚至有南部監所的驗收,是請監所人員千里迢迢北上至矯正署內操作、驗收。 監視器業者則認為,人臉辨識系統必須有細膩的軟體程式,也需輸入龐大資料,要偵測到受刑人打架等行為再發出警示更有難度,擔憂是否有監視器業者為獲取標案而佯稱有智慧辨識功能或產品未優化前就貿然推出。 承德通訊工程公司負責人郭勝仁說,人臉辨識系統要把每個人臉都拍照建檔,設定監視器區域,一旦經過就會觸發,再設定推播警示功能,但人臉辨識系統需要龐大資料庫,已不算容易,何況又要偵測人的行為,例如監獄內有打架行為就觸動警報,台灣少有業者有能力建置這個系統,軟體要有更細膩的程式,從事監視器業已逾30年,也少有聽聞業者能做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