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監察委員28日巡察行政院,本應是監察院履行憲法責任,監督行政部門,然而,整場氣氛融洽至極,不但監察院長陳菊開頭便毫不避諱稱讚蘇貞昌團隊防疫有功,待蘇貞昌發言,更乾脆露骨地細數政績。 縱觀監察院當日表現,雖也提出不少建言,但與其說是拿出了監督的態度,反倒更像是行政院的「智庫」,對政院推動的相關政策提出建議和方向。 然而,對於過去五年來,蔡政府執政所可能觸及的人權缺失,監察院似乎多半視而不見,或者不痛不癢地帶過,原本應該是監督者與被監督者的關係,卻更似溫柔的叮嚀。 對於現行的議題,監察院無意在行政院面前多所過問,倒是翻舊帳的功力很厲害,監委一下子聲討石木欽案,一下子又質疑當初決定以「中華台北」的名義與會國際組織,直指前總統馬英九是否有出賣主權之嫌,蘇貞昌的回答也像一搭一唱,讓人不知今夕何夕,而監察院到底在監督哪一個行政院? 或許這是監院的懷柔方針,不以打罵相對,要用「愛的教育」來感化政院;又或者,監察院認為蔡政府執政以來的所做所為,可圈可點,毫無可批判、監督之處,因此專門檢討前朝的錯誤。 只是,連陳菊都說,基於權力分立,監察權是政府施政的外控機制。在講求院際和諧之餘,監院更應展現「打老虎」的魄力,才不會被當「病貓」。 也才不會遇到人民陳情遭「查水表」時,卻還反問「有受到什麼立即迫害」?因為,看不到眼前的不正義,只會讓更多的正義遲到。 記者 陳熙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