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陳宛茜/台北25日電】預計今年上半年上路的「國際影音平台」,文化部原委託公視執行,因委託程序不完備引發爭議,遭質疑「政府黑手伸入公視」。文化部為平息爭議,去年7月宣布終止委託公視,9月委託中央社執行此一平台前導計畫;半年後峰迴路轉,公視將召開董事會,決定是否爭取接棒中央社3月底到期的前導計畫,經營國際影音平台。 文化部長李永得說,若公視內部溝通程序完備,文化部「樂觀其成」;原定4月1日開播的國際影音平台,經營者與經營方式「還未完全確定」,等確定接手的經營者,才能決定正式開播時間;即使確定經營者,也必須依據採購法程序審查,因此國際影音平台4月開播確定延期。 文化部去年委託公視執行1年10億元台幣經費的「國際影音平台」計畫,遭外界質疑公視將成「大外宣」,3位公視高層甚至因此請辭;文化部隨後宣布終止對公視的委託,改委託中央社執行。 據了解,文化部一開始確實有意讓中央社從前導計畫一路經營到底,但過程中發現中央社對影音業務並不熟悉,讓文化部有意尋覓新的經營團隊。 至於中央社是否有意願執行經營國際影音平台?中央社董事長劉克襄表示,跟文化部簽的約只到3月底,後續「由文化部決定」。 公視董事會日前同意規畫數位傳播計畫,將主動向文化部提案。但「國際影音平台」計畫究竟是採用政府補助計畫或標案方式進行,目前還沒有明確答案;公視董事鄭自隆認為,若計畫採政府標案或委託案方式辦理,就不合適,因為公視是公共媒體,而非中央社那樣的國家媒體,不該拿政府的錢幫忙宣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