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張文馨/特稿】台灣成為本屆7大工業國組織(G7)外長會議討論話題,甚至形諸公報文字,有人因此興奮不已,但讀完公報,並對比美國拜登政府近日對台灣的言行,恐怕就會保守看待此事。 這篇公報的重點,還是如何團結各國,因應新冠疫情與氣候變遷等最急迫的挑戰。 中國大陸是序言之後「外交與安全政策」部分的議題,共識也最多;台灣分列在「中國」與「南海和東海」兩項子議題下。 這部分一開頭就是「鼓勵」中方參與基於法治的全球體系,「呼籲」中方一起採取行動,解決包括氣候變遷在內的全球挑戰等;並且「期待」有機會與中方合作促進區域與全球的和平、安全與繁榮。 當然,公報「呼籲」中國大陸尊重香港高度自治與自由,並表明G7「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世界衛生組織(WHO)論壇及世界衛生大會(WHA),也鼓勵和平解決兩岸問題。 整體而言,公報對大陸的爭議作為,並未如預期嚴厲批評或責備,反而表示期待與大陸合作。 至於台灣,一名美國國務院資深官員4日曾對隨行記者預告,公報將載明「強烈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世衛等國際組織,但5日公布的公報中,「強烈」字眼不見了。這顯示美國雖然有意力挺台灣,但G7其他國家連這樣的口頭表態都有意見,唯恐觸怒大陸,只好將拜登政府支持台灣的語調「減碼」帶過。 誠如美國印太事務總監坎伯日前拒絕對台灣採取「戰略清晰」政策,要求繼續「維持現狀」,G7公報也只能支持台灣「有意義參與國際組織」,而非「加入」。而以當前兩岸關係的狀況,G7不論如何強烈表態,台灣也不太可能「有意義參與」。這是台灣人看待G7公報時,心裡必須有數的「現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