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侯俐安、陳熙文、游昌樺/高雄報導】南橫公路被譽為「生命之橋」的明霸克露橋,8月7日擋不住玉穗溪帶下來的土石巨流遭沖斷。一場逾半年總雨量的雨勢,讓當地3溪匯流中,「最溫馴」的玉穗溪暴漲,挾帶土方超過700萬立方米。極端氣候帶來的災害一再預警,這次玉穗溪如「小綿羊變成綠巨人」,明霸克露橋遭沖垮,只是其中一道縮影。 2009年,莫拉克風災來襲,台20線勤和至復興路段,5公里長的路段全數摧毀。復興、拉芙蘭、梅山3部落,瞬間成孤島。交通部2015年,耗資台幣10億打造中期道路,明霸克露橋占2.4億。 原預計明霸克露橋可使用10至15年,可抵抗單一事件累積雨量800毫米。但根據當地小關山雨量站資料,7日斷橋前已連續下雨15日,超過去年總降雨量2172毫米的一半。7日當天,又下了424.5毫米雨量。 更讓交通部公路總局甲仙工務段始料未及的是,該橋位處荖濃溪、布唐布那斯溪、玉穗溪3溪匯流處。細小的玉穗溪對當地人來說,是「最溫馴的溪」,未料一夕間暴漲。甲仙段長陳正偉說,該橋2017年完工時,河床到橋面高度是10米。但4年來,淤積增加,事故前只剩5米。7日土石流衝毀橋面後,淤積高度又再高出5米。未來橋要架多高?陳正偉說,蓋橋速度永遠追不上土石流。 農委會水保局台南分局長傅桂霖說,莫拉克風災後,水保局每年都會做遙測衛星,12年來,隨著自然復育、林班植生良好,逐年趨於穩定,未料一次降雨,就讓崩塌面積瞬間擴大。 曾任莫拉克颱風災後重建會執行長、現任唐獎教育基金會執行長陳振川說,明霸克露橋所處位置「神仙也難為」。他說,天然災害只會擴大、增加,即使以工程防堵,「水會記得它走過的路」,面對暴雨、高頻率水災,公共設施,工程單位只能採取避災、避險,提前預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