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張加/特稿】外媒報導,美國政府正考慮將「駐美國台北經濟文化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若屬實,即使象徵意義大於實質意義,對蔡政府是好事一樁;但此事背後的美中因素,不得不慎。 美台雙邊一直有人倡導,美台關係與美中關係本質有所不同,應分開處理;駐美處更名本是美台關係升溫又一例證,可消息「走漏」的時間,恰巧在拜習通話隔天,實在很難將兩件事分開。 這是巧合,還是有心人士巧妙安排?就外媒報導內容與刊出時間點,後者的可能性較大。華府外交圈也出現兩派論點,一是拜習通話後,美方需要安撫國內的反中情緒,此時搬出「親台」最有效。 另一派則推測,可能是拜登政府內部分反對更名人士放話,讓計畫曝光。雖然拜登政府官員普遍支持駐美處更名,但內部也有所辯論,反對者認為,此事對提升台美關係僅具象徵意義,卻可能因北京反制,對台灣造成實質傷害。 更何況拜習才通話管控兩國關係,隔天卻出現駐美處更名的消息,怎能不激怒愛面子的北京?若台美聯手打臉北京,北京會對誰還手?肯定不會是美國。 拜習二度通話,白宮聲明已不如上次通話時強硬,未提及港、台、人權等美國所關切之事;中方則稱拜登表示,美方從無意改變一個中國政策。為了兩國競爭不致衝突,為了在某些需要合作的領域與國際問題上合作,美中聲明這次盡可能避開敏感議題,似乎也達成了某些共識。 駐美處推動更名已有一段時間,台美國安高層例行會議也非新鮮事,美台之間許多重要事務,都是在檯面下小心運作,通常確定後,才由台美雙方共同宣布,就是為避免北京介入。 現在把中方已知情的敏感事務搬上檯面,北京不太可能毫無動作;若駐美代表處更名為台灣代表處,有立陶宛的前例,北京勢必得針對華府和台北,強烈回應;若最後未能更名,也不會傷及美國信譽,受傷的是對美台關係進一步升級、抱持高度期待的台灣人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