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新聞組/台北21日電】台電原訂5月上路的「計畫性減少用電措施─彈性夜減型」,提前到3月上路,20日台電的通知公文被傳開,遭質疑意味台灣陷入缺電疑慮,台電回擊此為「烏龍質疑」,強調需量反應行之有年,這次提前僅是因新方案上路、要讓用戶先熟悉參加方式。學者認為,再生能源發電有不穩定性,入夜後沒有太陽光電,此舉代表夜間供電缺口大,甚至提前到3月就需「補洞」。 台電表示,隨再生能源逐漸併網,用電尖離峰型態改變,今年新推出彈性夜減方案,工業用戶可在夜晚尖峰時間自由選擇抑低2、3或4個小時,並依時段差異給予不同電費回饋,讓更多參與需量反應的用戶,一同穩定傍晚至夜間的用電負載。 台電說明,為使用戶盡早熟悉方案內容配合調整用電行為,方案因此提前自今年3月1日起實施至10月31日止,共計8個月。 近期供電預測再亮代表「供電吃緊」黃燈,加上美國商會公布有7成8會員擔心台灣供電穩定問題,儘管台電總經理鍾炳利日前表示,今年水情好轉,供電沒問題,但昨天一紙台電公文,再度引發各界對缺電的質疑。 台電表示,台灣再生能源主要透過風、光發電,其中太陽光電裝置容量逐漸增加,天氣晴朗時中午時段貢獻提高,但也帶來太陽下山後光電快速歸零的缺口。為因應這樣的「夜尖峰」課題,電力系統需求面管理也必須調整,手段就包括需量反應。 對需量反應對用戶來說,有減少電費的誘因。對整體供電來說,則有強化移轉或減少夜尖峰用電的效益,台電表示,此舉與限電無關,也不影響一般民生用電,是各國電業普遍採行的作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