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鄭朝陽、巫其倫、馬瑞璿/台北報導】「辦公室的燈全換成LED,但中央空調換不了。」天氣風險開發公司總經理彭啟明最近盤查公司的碳排放,算出這家40人的小公司1年排碳60噸,因為辦公室是租的,除了空調動不了之外,其他能改的都改完了,接下來要買再生能源憑證,很容易就達成碳中和,呼應政府的淨零目標。 「追求碳中和/淨零碳排將是企業未來的標配。」他說,目前除排碳大戶,金管會已宣布要分4階段,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及海外子公司在2027年之前執行碳揭露;天氣風險未上市櫃,還不需要碳盤查,但公司與歐洲會有生意往來,有必要與國際接軌,也善盡企業社會責任,對經營業務肯定加分。但他觀察台灣不跟國際往來的公司,普遍缺少減碳的動力。 彭啟明身兼「台灣氣候聯盟」秘書長,聯盟由台積電、台達電、友達、華碩、宏碁、光寶科、和碩和台灣微軟8家科技巨頭組成,除承諾2050年之前達成製程100%使用再生能源(RE100)。聯盟首任會長由台達電董事長海英俊出任,他說,現在已有大客戶要求事業部門拿出RE100證書才要下訂單,未來若達不到淨零標準,國際客戶也不會跟台灣做生意。 「但現實離目標還很遠。」彭啟明說,以聯盟上百家主要供應鏈為例,只有10%出版永續(ESG)報告。另一分由CSRone永續智庫和政大商學院信義書院今年3月發表的最新調查顯示,2021年台灣82%企業都未做碳足跡盤查。 他說,現在淨零的課程、講座都座無虛席,因為大部分企業都不知道怎麼做碳盤查,相關人才也供不應求。 政府公布淨零路徑,只有方向,沒有具體行動方案,無助橫在企業門前的巨大減碳挑戰。上市櫃公司明年起要陸續執行碳揭露,經濟部更估算約19萬家企業需要建立碳盤查能力,但永續顧問業者表示,企業做碳盤查、認證花費少則數10萬元,大到上千萬元都有,公司內部沒人能算碳足跡,找顧問業者代勞則所費不貲,加上目前全台查驗碳盤查的機構只有7家,難以應付劇增的盤查需求,中小企業會很徬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