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林琮恩/台北報導】台灣腦庫昨天正式揭牌,為國內腦科學研究開展的重要里程碑。台大副校長張上淳表示,台大2017年起,從無到有、歷經6年艱辛努力,建立國內第一個腦庫,而「這是台灣的腦庫,不是台大的腦庫。」腦庫是蒐集國人往生後的腦神經組織,作為研發神經退化疾病的藥物,如失智症、帕金森氏症,在先進國家的腦科學研究,是國力強弱的指標之一。 小腦萎縮症致病原因至今成謎,為幫助科學家尋找致病機轉、研發藥物,病友自願捐腦,22年前開始倡議成立「台灣腦庫」,昨天正式揭牌成立。未來腦庫將接受三類民眾捐贈腦組織,神經罕見疾病患者、腦疾病患者、健康民眾,簽署同意捐腦者,若不幸離世,24小時內將立即將遺體送至腦庫捐出腦組織,腦庫成立將有助於找出小腦萎縮、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致病機轉,找尋藥方。 小腦萎縮症4日舉行病友會,台灣腦庫重要推手、罕見神經疾病研究權威、北榮總周邊神經科主任宋秉文於本月1日逝世,無緣出席典禮;台灣第一位捐腦病人,正是宋秉文治療的小腦萎縮症病患。他與台灣腦庫協會理事長謝松蒼奔走多年,認為台灣一定要有自己的腦庫,才能進行罕見疾病致病原因研究。 1988年,宋秉文於台北榮民總醫院神經醫學中心設置區全台第一個「神經基因實驗室」,開啟台灣小腦萎縮症及其他神經退化疾病的基因診斷與研究。台灣神經罕見疾病學會理事蕭丞宗說,宋秉文一生投入小腦萎縮症的研究,收治多名小腦萎縮症患者,當時台灣第一個捐贈大腦組織的患者,就是宋秉文的病患。 小腦萎縮症的基因型多達四十多種,其中有超過三成,至今都找不出致病原因,但宋秉文找出第廿二型小腦萎縮症的致病基因,是重要成就之一,也讓他成為台灣研究小腦萎縮症的始祖。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劉玉菁表示,大腦尚未被列入器官捐贈項目之一,所以台灣腦庫是依「人體生物資料庫管理條例」申請,經醫事司審核後許可設立。若民眾有意願捐贈大腦為研究所用,將由腦庫人員充分說明後,簽署同意書,過世後即可捐贈大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