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在接受調查的企業中,有5家上市公司考慮未來有可能下市;3家打算在海外證交所上市;7家表示其分公司將在海外上市;另有21家計畫與其他業者進行合併。 證交所官員指出,本國大多數企業掛牌的目的在於,打造公司的知名度;通過股市籌集資金,用於未來的商業擴展活動;以及增加股票的流通性等。實際上,企業上市後可享受到的稅收優待政策,吸引力不大,屬於短期效益。 本國企業用於上市的費用大致相當於IPO價值的5.75%,大部分支付給輔導上市的券商。每年平均向泰股大盤(SET)支付的費用為600萬銖,上限高達5,187萬銖;新證市(MAI)的收費不過180萬銖。 調查學院的統計資料顯示,2003-2007年間,在泰股大盤增資上市,籌集到的資金高達966億4,000萬銖;新證市的額度為49億4,000萬銖。 在接受調查的管理人員中,對3方面表示不滿,其中包括證交所的管理條例繁複、遵從成本(Compliance Cost)過高;其中包括納稅者聘用專門的會計人員,花費時間填寫稅務報表等;以及上市公司對外資訊透露複雜。 接受調查的半數公司中,均考慮將其海外分公司、或是合作夥伴拉回本國增資上市,地區分佈在中國、越南和印度等。只有9%的管理人員表示,其公司股票對於投資者來講,乏人問津,但還是要歸咎於民盟維持半年多的示威活動,給股市投資帶來重創。 民盟在曼谷市發起示威前夕,泰股大盤指數今年5月21日還高達884.19點。到民盟於本月3日退出素汪那普機場,宣告示威結束,SET指數大跌到392.92。不過半年的時間,指數下滑491.27點,跌幅達125%。 今年以來,外資大肆拋售泰股,截止到昨(24日),累積賣超1,605億6,022.2萬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