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裔學者馬中珮發現超大黑洞,圖為黑洞模擬圖,並非新發現的超大黑洞。(取自NASA)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美國柏克萊加大天文學者馬中珮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宇宙一個意想不到的角落「銀河沙漠」意外發現一個超級巨大黑洞,顛覆天文學家普遍認知,顯示超大黑洞可能遠比以前想像的更為普遍。
過去天文學都是在銀河系擁擠處發現黑洞,來自台灣的天文物理學教授馬中珮,卻在宇宙「偏鄉」發現超大黑洞。美國「自然」雜誌、太空總署及國家科學院,6日都刊出此一突破性發現。
研究團隊在「自然」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說,他們在距地球2億光年外,發現1個質量估計有太陽170億倍的超大黑洞。這是有史以來發現的最大黑洞之一,而發現區域卻是在先前認為幾乎空無一物的區塊。
柏克萊加大比喻,在宇宙星球密布地區發現巨大黑洞,就像在曼哈坦碰到摩天大樓是預料之事,可是在宇宙的小鎮似乎比較不可能發現這種天體。
馬中珮說,一般超大黑洞都存在於超大銀河系中,因為銀河系像人一樣,喜歡聚集在一起,形成銀河系多的「城市」,有如「銀河集團」,過去黑洞也都是在銀河集團中發現。團隊這次的發現,在理論上比較難解釋,「它的質量這麼高,一定吃了非常多東西,才變成如此肥壯。」
馬中珮說,目前所知宇宙約138億年,這次發現的黑洞可能有100億年,是很衰老的黑洞,「就像是位退休軍官」。她指出,這個黑洞剛形成時雖很小,現在卻如此壯大,年輕時一定曾很活躍,遇到很多也很強大的對象,並在激戰後吞噬對方,「我們想知道它以前打仗的情形,好進一步了解宇宙的演化過程。」
馬中珮這次的發現,讓學界必須重新檢視黑洞形成過程。她指出,過去解釋黑洞形成,都是說銀河在擁擠處相撞後,融合成更大的銀河,銀河之間的黑洞,也因此變成更大的黑洞,「黑洞彼此撞來撞去才變這麼大」。
但這次黑洞發現的地點,位於沒有碰撞機會的宇宙偏鄉,卻仍如此大,讓學界都驚嘆。馬中珮指出,有可能這個黑洞是用其他方式吸進很多質量,不是靠傳統認知的碰撞;也可能是它「把鄰居吃光了,這比較邪惡」。
馬中珮認為,此項發現證明了系統性研究夜空的價值。「后髮座星系團(Coma Cluster of Galaxies)這種豐饒的星團非常罕見,但NGC
1600這種大小的銀河系在一般規模的星系群,卻還滿多的」。她說,現在的問題是「這是否只是冰山的一角?」
超大黑洞的質量約為所在銀河系的百分之零點二,但NGC 1600黑洞的比率高達2.1%。普通黑洞質量約太陽的幾10倍到幾百倍,超級大黑洞的質量則從太陽的100萬倍到幾10億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