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12年國教課綱高中國文審議過程引發爭議,7名中央研究院院士、多位海內外大學教授今天發表連署聲明,表示海內外學者將共同努力捍衛課綱修正,不淪為意識形態的工具。他們憂心當前高中國文課綱爭議被簡化為白話與文言之爭,或是中文與台文之爭,強調應更深入細緻地檢視其中各面向問題,包括教材文類的取捨、教法如何更具創意啟發、改善學生語文溝通能力等。 連署發起人包括中研院院士王德威、曾永義、孫康宜、李惠儀、李歐梵、何大安。聲明中指出,國語文是我們的屋宇,是台灣學子面對世界的基礎,此次課綱審議引發各種對立,甚至族群衝突,都非國人樂見。 聲明也指出,由專家組成的研修小組,2年來耗盡心力建構課綱,展現思想源流、文類比例的考量,不宜任意裂解限縮。建議讓已走完公聽會程序的國文課綱,在全台家長、學界與教師背書下先行通過。課審會中其他領域專家的意見,交由國教院與出版社參考,作為激勵教育現場多元發展動力。 學者們在聲明表達,支持「12年國教課程綱領」中注重多元發展、重視本土文化、迎向世界挑戰、加強溝通表達的革新理念,並提出下列聲明: 1、白話/文言不應有如此巨大分別,從國語演變史(國語文法、現代漢語史)的發展觀察,國語是20世紀初以來我們詮釋古典、創作新文學的工具,其中包含新舊、跨地域的語文或文學演變,將古典文學與現代文學一刀兩斷,實則忽略彼此交織的事實。 2、考試引導教學的狀況一時難以改變,推薦選文篇目的作法,實有保護學子學習之必要。然而,爭論中的各版本推薦篇目,未顧及各文類的均衡,應交由熟悉文學的專家集思廣益。 3、文化經典是一國文明素養的重要內涵,如何讓它們自然融入在地的社會環境,讓學生不只藉由它學習語文,更能從中陶鑄審美與想像的能力,宏觀的視野與思想,成為具有文化素養的現代公民,宜有更為詳細的規畫。 4、12年國教的國語文課綱應當泯除中文、台文、華文領域差異,共同追求自由多元的語文教育,才是最重要的目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