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系台北報導】中研院前特聘研究員陳慶士遭美方踢爆8篇論文造假,學術倫理案再添重大醜聞。陳慶士研究造假最早可溯及2001年,美方2016年接到檢舉才發現疑點,可見處理造假確實不易;然而,台灣相關單位的處理節奏,暴露了即使近年學倫案連環爆,台灣對學倫的處理仍然荒惰。 近年陳震遠、郭明良、楊泮池、 翁啟惠等重大學倫案接連爆發後,中研院設倫理規約、各級倫理委員會,科技部也擬訂學術倫理案件處理及審議要點,教育部也有學術倫理處理原則等,一時間,彷彿各界都拿出決心整頓學倫。 然而在陳慶士案中,陳慶士去年9月已告知中研院美方展開調查,但中研院卻未主動連繫俄亥俄州立大學,更未緊盯美方調查進度,以致俄大調查報告出爐,院方看到國內媒體報導才知。中研院的被動不作為,已不只是慢半拍可形容,而是根本沒用心處理。 中研院或許確實無法在美方調查結束前要來相關資料,也確實須比照司法無罪推定原則,不宜在結果確定前剝奪陳慶士權利。但若真的重視學術倫理、愛護中研院形象,當陳慶士告知美方調查且請辭生化所長職務,就該主動了解案情,不是坐等結果出爐、媒體見報,還說對方沒通知。 再者,美方調查報告明指陳慶士造假與竄改數據,中研院卻一度引用陳慶士說法,說是實驗室的問題,不深究就單方面用陳的片面說法讓他美化謊言。 陳慶士案更可議的是,他做的是癌症藥物研究,涉及產品可能影響人命。學者若做到用假數據連他人性命都不顧,已非單純學術倫理問題,更有涉法嫌疑。台灣近年鼓吹產學合作,在利益誘使下,類似陳慶士案只怕更多。台灣若再不痛下檢討,將來鬧上國際的,恐不只是撤論文而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