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台灣周邊海域,海漂垃圾有多嚴重?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與海洋大學今年合作進行「島航計畫」,以目視法進行海漂流垃圾調查,76%的航次目擊到海漂垃圾,共記錄到698件,以塑膠類垃圾占比最高,達66%;還發現東北角至北海岸、蘭嶼海域的海漂垃圾密度較高。 參與計畫的海洋大學海洋事務與資源管理研究生邱靖淳說,台灣周邊的海漂垃圾,在靠近陸地、河口有增加的現象,其中基隆市與北海岸一帶、嘉義八掌溪口、高雄後進溪口及小琉球沿岸(含蘭嶼),是海漂垃圾匯集處。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執行長張卉君說,上述地區有大量、沒辦法計算的垃圾量,叫做「垃圾熱點」,她呼籲大家正視家鄉外海的垃圾問題,位處垃圾熱點的嘉義縣、高雄市、屏東縣、新北市和基隆市政府,應加強海域清潔工作與海域汙染通報機制。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昨舉行記者會公布「島航計畫」成果。這計畫5月啟航、7月完成初步調查,以塑膠微粒、溶氧量、水下聲景3個主要研究項目,檢測全台重要溪流出海口及沿近海域,共計51個測點,將陸續發布監測結果。 邱靖淳表示,「島航計畫」海上航程12天,共調查31.5小時,調查長度670公里,記錄到698件海漂垃圾,高達76%的航次都目擊到海漂垃圾,分析後,超過66%以是塑膠類,又以塑膠包裝、食物容器、餐具、寶特瓶為多,其次則是保麗龍類垃圾,占約17%。 邱靖淳說,推估台灣周邊平均海漂垃圾密度為每平方公里29件,與全球開放沿近海水域情況相當,但東北角至北海岸、蘭嶼的海漂垃圾密度較高,尤以新北市深澳峽角推估每平方公里海漂垃圾密度近兩千件,最密集,僅次於太平洋熱帶環流(最高測點逾1萬件),以及麻六甲海峽(最高測點4千件);其次是蘭嶼椰油部落與野銀部落,也都有千件上下。 行政院海洋委員會海洋保育署長黃向文表示,海洋廢棄物的分布變異性高,像本島產生的海廢可能多因遊憩,但在澎湖就可能是中國大陸的垃圾漂過來。 環保署:改善第一步 源頭垃圾減量 【記者董俞佳/台北報導】海洋垃圾多年漂浮於大海,除了殺害海洋生物,更可能威脅你我的飲食健康。環保署指出,目前策略主要是源頭的垃圾減量、河川中游攔截垃圾,以及編列預算增加非淨灘熱點的監控人力。魚網、養殖蚵架等也是常見的海洋垃圾,漁業署表示,考慮將漁具實名制推廣到全國,屆時落掉的魚網,就知道是屬於哪艘漁船,航港局則指出,有監控人力、監控中心,若發現船舶偷排廢汙水,最高可罰台幣150萬元。 環保署去年7月與多個環團共同成立「台灣海洋廢棄物治理平台」,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表示,黑潮也是平台成員之一。他表示,減少海洋廢棄物,第一步就是源頭減量,至於減量方法,要評估海廢來源是來自國內還是國外,他坦言,國外來的垃圾目前僅能靠國際合作,但是還未洽談成功。 至於國內來源的垃圾,他表示,清楚盤點垃圾來源後,透過清理與控管,能減少垃圾,像是環保署去年起陸續推出減塑政策。詹順貴表示,目前也在跟漁業署討論,是否透過補助機制,鼓勵養殖用保麗龍可以改為別種重複性利用效率較高的材質,或者包覆性較好的材質,避免保麗龍外露散開造成海洋汙染。 此外,詹順貴也提到,目前也在跟漁業署討論建立魚網可能的回收機制。漁業署副署長王正芳表示,基隆已經先行全國推動魚具實名制,魚網上面都要有標誌,目前正在看基隆試辦情況,考慮是否推動到全國。 除了源頭減量之外,詹順貴表示,也請水保處開始評估在垃圾比較多的河川中游進行垃圾攔截,不過,現在還在評估哪些河川適合進行,另外,在河口加強監測,明年也會投入人力到非淨灘熱點的海岸區淨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