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彭宣雅/台北報導】環保署首度公布自來水、海水、沙灘砂礫與貝類中微型塑膠調查結果,發現大部分樣品均檢出微型塑膠。其中與飲用水有關的自來水廠樣本,原水檢出率為61%,淨化後的清水也有44%,沿海貝類也不例外。 微型塑膠是像PP瓶蓋、免洗餐具、PE塑膠袋、塑膠瓶及吸管、PET寶特瓶等,經大自然風化而成。 環保署副署長詹順貴指出,環保署今年2月與環團成立海廢治理平台,已針對海洋廢棄物擬定行動方案,但要治理海廢,除了透過調查分析,也須源頭減量、減少塑膠垃圾流入海洋,從個人行為改變、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才是治本之道。 環保署日前也已預告限用一次性塑膠吸管的草案,預定從2019年7月起,包含公部門、公私立學校、百貨公司及購物中心、連鎖速食店等四大類、共八千家業者,不得提供內用者一次用塑膠吸管。 根據環保署去年底開始啟動的調查,海水微型塑膠數量為每1000公升有1000至1萬8500個;沙灘砂礫每公斤26至2400個;養殖及野生貝類每公克0.2至5.2個,但養殖貝類因時間到就採收,驗出來的數值比野生的少。檢出的微型塑膠多屬常見的寶特瓶、塑膠袋、瓶蓋、吸管等分解物。 這次也調查各地淨水廠,採取清水100件、原水23件,檢出的塑膠皆為纖維狀,清水平均值為每公斤0.75根,原水2.17根。台灣省自來水公司副總吳振榮表示,這個數值雖比國外低,但仍請民眾少用塑膠,並做好回收。環保署比對國際非營利組織的各國自來水,檢測值為4.34根,台灣低於國際檢測值。 看守台灣協會秘書長謝和霖表示,政府、民眾都應抑制塑膠氾濫,把塑膠用在必要用途,使用後要好好回收,否則這些塑膠在環境中慢慢碎裂,魚貝吃進去,最後我們再吃魚貝,又回到人體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