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侯俐安/台北報導】台鐵普悠瑪列車21日發生出軌翻覆意外,長達43分鐘的通聯紀錄,顯示司機員從貢寮、福隆、宜蘭到東山都無法解決狀況,列車「邊開邊修」,直到最後一刻雙方仍在和調度員通話,試圖解決動力問題。泰國世界日報訪問台鐵多名駕駛、知情人士與專家學者,整理造成出軌翻覆意外的結果,從技術、人力到制度,來自一連串環環相扣的原因。 列車設備故障成為最開始的因素。台灣鐵道暨國土規劃學會說,雖然台鐵不斷強調主風泵故障與列車ATP無關,但台鐵公務報告中不只一次寫到,主風泵壓力與普悠瑪傾斜機制有關,通聯抄件也顯示是主傾斜機制故障,代表兩者不是沒有關係。 此外,學會分析,列車速度控制會讓列車上限只有時速130公里,駕駛一直說速度控制系統有問題,若檢察官指列車開到140公里屬實,就代表系統已經有故障,呼籲交通部立即評估暫停普悠瑪列車傾斜功能,以現行自強號速度運轉直到檢修完畢。 在車輛故障的情況下,列車已經誤點。當調度員在列車行駛到大溪—龜山間時,調度員提醒「你後面6234跟著吶」,顯示當時列車喪失動力,後面卻有一輛太魯閣列車緊跟在後,調度員雖未直接要求趕點,卻也未要求降速,無形中增加司機壓力。 不過,最讓外界質疑的是當故障發生時,為何仍繼續冒著風險行駛。學會指出,列車設備故障、訊號雖常出現,但當列車行駛到龜山頭城段時,檢察員提到將在花蓮換車時,代表當時已判斷列車不適當行駛,「為何要撐到花蓮?」而不是放慢速度到最近的車站換車,設法接駁。 故障問題持續到出軌前,但知情人士分析,當列車已靠近新馬站時,檢查員詢問主風泵復位開關「BOUN斷路器」能否叫列車長復位,而BOUN斷路器位在1、3、6、8車,當時司機員指「1車沒復位、8車復位還是跳開」,而8車BOUN斷路器就位在駕駛室後方,駕駛必須轉身操作復位,也代表當時駕駛專注力已不再路線上。 一名駕駛直言,事故前為何加速到140仍是謎團,但當司機員邊開車、邊修車,又長達40多分鐘不斷與調度員、檢查員通話,分心的情況下開車確實容易手忙腳亂,加上事故彎道雖從前兩百公尺就需降速至75公里,但在那之前筆直的路段可開到130公里,從看到速限標到彎道起點已沒剩幾秒反應,在沒有ATP速控情況下非常危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