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馮靖惠/台北報導】因應新故宮計畫北院整建及擴建計畫,故宮北院預計從2020年底起閉館3年。故宮院長陳其南昨在立法院答詢說,整修期間文物將遷到南院展出,強調南院、北院都是故宮,沒有閉館問題,「要想辦法把國外觀光客拉到南院。」這也是故宮北院首次正館閉館整建。 陳其南昨赴立法院教育委員會進行故宮業務報告。國民黨立委柯志恩質詢時,拿出故宮內部會議資料,內容指「2019年7月1日起,文獻大樓之特展於張大千展完後關閉,不再提供申請,開始整修臨時庫房」、「正館預計2020年底封館,展覽全面結束,2021年開始搬遷(清空),2022到2023年正館施工。」 柯志恩說,故宮創始以來從沒有正館閉館,何等大事,但新故宮計畫卻沒提到北院閉館的相關內容? 陳其南指出,新故宮計畫中有提出北院要整建及擴建,但當時提的內容只有1、2頁,沒有嚴謹提到整建期程。他說,因北院幾乎每一棟都要整建,過去故宮也有一面施工、一面開展、一面辦公的經驗,「大家都覺得,這次不能重蹈以前的模式,在整建、擴建過程,應該要停止開館。」 故宮副院長黃永泰說,新故宮計畫變更已上簽公文,報行政院核備。陳其南說,按照計畫期程,北院從2020年底封館,至於是否要閉館3年,內部還在評估,「當然是越短越好。」 陳其南強調,「南院、北院都是故宮」,只是換了展場,把A館移到B館逐步展出,工作人員也是一體的,北院同仁會協助南院完成策展。陳其南表示,北院每年有400萬至500萬參觀人次,其中3/4是外國客,南院最缺的是外國客,屆時目標南院參觀人次要達300萬,其中200萬是外國客。 陳其南說,南院將來會有更多策展空間,「展場面積將增一半」。 民進黨立委吳思瑤質詢時說,故宮承載相當大的觀光能量,為了保存文物,北院不得已必須閉館,這是艱難的決定,且南院可承擔展示責任,也是南院發展的好機會。但她也提醒故宮,要加強文物遷移的搬運、保全、重新布展的專業能力。 博物館界:改造應兼顧營運 【記者馮靖惠、何定照/台北報導】博物館界表示,羅浮宮、大英博物館等大型博物館都曾改造過,但很少聽說要閉館去改造,應該是一面開放一面改造,不然這樣會喪失國際性博物館對觀眾的信度,建議改造過程也應保持博物館的能量。 國立歷史博物館前館長張譽騰表示,確實很多博物館都在做改造,但羅浮宮、大英博物館都是一面開放一面改造。故宮北院若要閉館3年「是很長的時間」,他認為,博物館在改造時,應該顧慮博物館的營運,不要因為改造而封館。 張譽騰指出,史博館現在已經封館,故宮又要封館,若這兩個重要的博物館一一封館,他建議在考量上應該更細緻一點。改造過程也應保持博物館的能量,繼續跟社會接觸,不應以改造為名而封館,彷彿完全人間蒸發一樣。 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及國立歷史博物館長、台藝大前校長黃光男表示,博物館的文物,應該有嚴密的程序,並不會因為博物館有一處要整修而要整體關館,除非有政策上的考量,「若因為要修館而把文物搬走,很不適當。」 黃光男指出,國際性的大型博物館,已經具有地區文化的象徵性,且若要修館,通常都是部分整修部分開館。因為遊客已經有習慣性心理,到了當地就是要去參觀。身為大型博物館,應該要有國際信度,且為了顧及文物的安全性,不該想搬就搬,且博物館會不具有國際信度。 「要把本院的文物移到南院,從專業上考量,會引起很多疑慮。」張譽騰指出,故宮擁有67萬件藏品,典藏設備完善,保存得非常好,應該不會因為要改造而損傷到藏庫。現在驟然決定要把文物移到南部,「南院有適合的儲存空間嗎?還是要花一筆錢去做一個新的典藏庫?」他認為,這些都是要考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