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吳姿賢/台北報導】台灣推動醫療觀光逾10年,2013年達最高峰10萬人次後,去年僅剩3萬人次;交通部觀光局擬跨部會合作,擴大推動特色醫療,提升來台就醫人數,客源以東北亞及東南亞為主,陸客也是選項。 推動醫療觀光,醫界反應兩極。台灣醫療改革基金會發言人朱顯光表示,對私人自費醫療診所做醫療觀光沒意見,但醫學中心、教學醫院或公立醫院若也帶頭做就有疑慮。現在許多醫院人力不足,若再撥出資源執行較有商機的醫療觀光,恐加速內科、外科、婦科、兒科、急診「五大皆空」窘境。 國際醫療衛生促進協會秘書長李偉強認為,10年前發展國際醫療時就有人擔心台灣醫療資源遭排擠,但現在看起來並無排擠。台灣有許多外國望塵莫及的醫療技術,例如癌症診斷治療、心律不整、兒童先天性疾病、活動肝臟移植、老人膝蓋置換,都是發展特色醫療條件,但台灣法規禁止醫療行銷,其他國家卻可在節目置入性行銷、打造產業鏈配合運作,台灣醫界只能單打獨鬥,政府應盡快整合相關部會推動。 靜宜大學觀光事業學系副教授黃正聰說,台灣推廣醫療觀光雖長達10年,但流於常態性推動,現在被南韓、泰國超越,應重新檢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