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曹悅華/台北報導】去年2月5日,1架黑鷹直升機在執行病患後送時,不幸在蘭嶼外海墜機,造成機上2人罹難、4人失蹤。國家運輸安全調查委員會昨公布事故調查結果,可能肇因與飛航組員對事故當時飛航環境的威脅管理、狀況警覺及溝通決策能力不夠充分,且對航機系統了解程度不足,並點名空勤總隊訓練不足。 對此,內政部空中勤務總隊表示尊重,並將全面檢討整體訓練資源及訓練計畫完整度,落實做好飛行安全各項工作。 報告指出,駕駛員於夜間、風向不定狀況下,未使用適當起飛模式,起飛過程中也未能維持安全的爬升姿態及速度,且遭遇亂流時,未能即時判讀高度及速度變化而採行正確的修正操作,並可能伴隨有空間迷向現象,最後在低高度下,推機頭改正過低的空速時,因未注意當時高度,且使用過當的馬力及俯角,致造成航機於「可操控狀態下墜海」。 報告也說,事故機起飛後約23秒即遭遇順風,並逐漸增強,瞬間最大曾達每小時40浬,並兼具有風切與亂流,但仍在航機安全操作限制範圍內,且相關操控數據也未顯示航機有異常。 其次,空勤總隊未編撰該機型完整標準作業流程,飛航組員也未完全按現行規定執行應有的檢查程序及呼叫。 運安會說,空勤總隊應加強飛航組員威脅管理、狀況警覺、溝通決策能力、航機系統了解程度的訓練,並訂立儀器飛航及夜航訓練需求及標準;檢視UH-60M型機飛航組員訓練計畫的完整性及訓練資源,落實相關飛航組員訓練成效;檢視航務管理手冊、任務作業程序內容一致性及完整性。 運安會還指,空勤總隊也應考量訂定夜間執行傷患運送任務的天氣標準,及該機型標準作業程序必要性,並規畫具體完整的組員資源管理訓練教材等。 運安會航空調查組組長楊文環說,1個正常的飛行員,他換裝模擬機訓練飛行時數要達190小時,但操作事故機的駕駛員只有90多個小時。在夜航上,空勤總隊雖然跟一般飛行員不同,都具有豐富經驗,但未訂定相關夜航標準,黑鷹很多裝備是先進航電系統,仍需做更為完整的訓練。 空勤總隊指出,相關機組員因公殉職,已依國家最高標準撫卹、入祀忠烈祠並妥適安置遺眷,希望社會大眾多給空勤總隊支持,使空勤總隊能有更完整訓練,確保飛行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