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潘乃欣/綜合報導】第1線老師的數位能力,是政府推動中小學數位學習的成敗關鍵。根據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2018年調查,台灣僅15%國中老師將資通訊工具融入課堂,占比低於日、韓。教育部資訊及科技教育司今年起推動「國中小科技輔助自主學習推動計畫」,有300所學校參加,校內老師要先參與培訓,班上師生才能人人有平板。 資科司長郭伯臣說,台灣國中小目前每5到6名學生有1台平板,日本的目標是每3人1台,台灣也朝此目標前進。平板入校後,另一挑戰是老師不會運用,所以今年的「國中小科技輔助自主學習推動計畫」補助300所學校,每校1到2班學生人人有平板。老師要參加6小時的培訓,了解數位學習資源、數位平台應用等。今年也增設「數位學習教師增能工作坊實施計畫」,安排受計畫補助的老師參與培訓。 郭伯臣說,各國都認為教師是推動數位學習、資訊教育的重要角色,要投入資源培訓教師的能力、讓他們使能用資通訊(ICT),落實到課堂學習、創新教學。 教育部近期考察鄰國的教師數位能力增能,發現韓國、日本都有教師輪調機制,新加坡則採分級制度,鼓勵老師運用科技持續創新。台灣高國中小教師尚未有教師輪調及分級制度,但已推動大學師培單位融入資通訊課程。 郭伯臣說,老師若善用數位工具,能促進108課綱強調的適性學習。例如教育部開發教學平台「因材網」,內含適性診斷功能,助老師透過數據掌握每個學生的的弱點,例如哪些題目常答錯、哪些單元較不熟,據此調整教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