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中央疫情指揮中心提升為「一級開設」,人們迎來的,也是新冠肺炎病毒的第二波攻勢。外在情勢上,疫情迅速擴及各大洲,全球進入「非常高」的風險等級。內在形勢上,台灣連續爆發查不出感染源的病例,且透過病人和看護導致醫院的內部感染,包括台灣旅遊者自日本、中東等地區都帶進了病毒,情勢日益棘手。 目前全球的疫情地圖,重點仍在亞洲,但應對不足的韓、日已呈疫情爆發,歐陸、中東、中南美洲也均告失守。在第一個多月的首波防疫戰中,感謝台灣防疫人員的不眠不休,堅守城池,使台灣防疫成績表現出色。但新冠病毒第二波攻勢來勢洶洶,防疫戰略須全面盤整,民眾也應重新認識防護之道。 公衛界稱新冠病毒為「最完美的病毒」,它既頑強又柔軟,進入人體後,人類至今一籌莫展。從好的方面看,新冠病毒致死率比SARS低佷多;從壞的方面看,它的傳播率很高,防不勝防。尤其,許多患者染有病毒卻無發燒、咳嗽等症狀,在防疫網外遊走,甚至有些已痊癒出院的患者再接受追蹤檢測,竟呈陽性反應。 台灣日前出現的「院內感染」案例,一發現即有四起。專家研判,應該是護理人員及清潔人員接觸患者或物品後,未確實做好手部清潔、消毒,而後不慎接觸臉部或口鼻,導致感染。這樣的慘痛教訓,值得民眾警惕:不要忙著排隊買口罩,卻忽略平時「勤洗手」的重要性。 一個多月來的抗疫經驗,不少人已逐漸理解:一個簡單的「勤洗手」動作,竟是最佳的防疫自保策略。這顯示,過去大家對傳染病的恐慌,其實是衛教及公衛意識不足,真正該補強的是衛生知識與生活習慣。洗手、擦乾是很簡單的事,竟然要新冠病毒當老師,何其諷刺? 新冠病毒肆虐,最終仍寄望藥物、疫苗的研發來解決。目前許多國家都在研發新冠病毒的疫苗及藥物,也傳出若干進展;但要取得人體試驗成功並投入生產,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在此之前,更重要的是國際間彼此交換抗疫和治療的技術與方法。中國大陸累計治癒人數已達四萬多人,樣本數最大;儘管兩岸間政治溝通不良,但醫界學界的交流絕不能中斷。如今雖未找到對抗病毒的良方,但只要勤洗手,或許就能降低病毒入侵的機會。 (節錄自聯合報社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