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楊雅棠、邱宜君/台北2日電】台灣爆發首例院內感染,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昨天表示,將要求各醫院落實「分艙分流」,包含分棟、分層、分病房與單位,並將感染管制納入醫院輔導,「不會因為一個艙而毀掉整條船」,不讓醫院垮掉。 指揮中心昨公布院內感染指標個案之接觸者採檢結果,陳時中強調,「第一關應該是守得住」,目前相關採檢醫護人員79位,除三醫護人員確診外,其餘76人陰性,另外其他相關接觸者觀察209人,經採檢目前陰性115人,待採檢為94人。 陳時中表示,「分艙分流」就是分單位、分樓層,將醫護單位分得愈小愈好,如30人分成三組,大方向是照顧與被照顧的單位愈小愈好;另外,疏散計畫則分棟、分層、分病房,單位愈小後續處理愈明確、愈安心,不過,實際上還是得視情況調整。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表示,分流是按病人風險,從入口到後續就醫、住院,都要有所區別;分艙則是除患者外,醫事人員、護理人員和清潔人員也畫定一定區域、分組等範圍,避免院內感染時相互牽連,將衝擊降到最低,以保全醫護人力。 目前全台共有134家傳染病指定隔離醫院設有負壓隔離病房,石崇良說,這些醫院都將擴大設置專責病房,雖無負壓設施,但採一室一人,主要收治兩種病患,一為等待採檢、但需住院收治的病人,另為確診為陽性,但院方負壓病房量能不足,則移至專責病房。 擴大設置專責病房後可提升量能,石崇良以部立桃園醫院為例,原有13床負壓隔離病房,現提升至43床專責病房。至於全國整體量能可以提升多少?則尚待下周各醫院就空間、人力規畫盤點後,才可確認。 台大醫院感染科主任陳宜君建議,如果醫院爆發院內感染,各醫療單位應該分開用餐、開會戴口罩,才能有效防止感染擴大到其他單位。 不過,在醫院感控中,最難部分是病人、陪病者、訪客之間的感控,現在政府提出明確規則和強力宣導,這有助減少訪客、提升訪客和陪病者之間的感控行為,阻絕社區病毒被帶進醫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