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新聞組/台北30日電】新冠疫情趨緩,各國陸續解封,但繼日本、泰國之後,台灣又被歐盟摒於門外,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表示,政治因素大於疫情考量。台大公共衛生學院院長詹長權直言,台灣檢測量太低,很難說服其他國家,這件事值得政府警惕。專家王任賢也說,如果台灣沒有準備好,確保入境者安全,貿然開放邊境,恐引爆第2波疫情。 陳時中表示,他相信在社區裡面還有零星的感染源,「我從來沒有否認這件事」,但台灣的篩檢可說是全世界中相當精確,民眾不用擔心。 台北中國時報報導,詹長權表示,歐盟許多指標都要看平均數,台灣篩檢率只有0.3%,至少要達到1%~3%,才有辦法說服別人,否則就算感染數很少,沒做檢測也沒人信;同樣是防疫模範生的冰島,國內21%的人有做PCR檢測,最後確診人數有1800,台灣有症狀才篩檢,確診數是447人,但若把無症狀者納入計算,推估最高值可能會有1500人確診。 報導也引述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感染科醫師王任賢表示,出、入境普篩一定要做,否則若一直都沒有症狀,檢疫時間一到就放人,不就等於直接進入社區,引爆第2波疫情嗎?日本已經有快篩試劑,只要15分鐘就可以知道結果,建議可以購買放在邊境快篩,藉此取代入境5天7天才能自費篩檢,對於真正促進經濟的商務來台才有實質幫助。 泰國世界日報系聯合報報導,詹長權表示,疫情爆發之初,世界各國都沒有做好準備,都不知道自己要什麼。如今疫情已經爆發一段時間,各國都能根據防疫的實際經驗,規畫自己未來需求。無論是應付台灣下一波可能的疫情危機,或者全世界的疫情需要,台灣的各種國家隊,都必須找到自己定位,進化到符合自己和世界的需求。 詹長權說,目前雖然台灣廠商有篩劑,但台大公衛院採取的篩劑還是由其他國家進口的。因為台大公衛院使用的篩劑,是以國際規格作為標準。台灣與其他國家相較,個案數較少,篩劑的可比性較低,這是台灣在研發快篩和疫苗的先天吃虧之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