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章凱閎/台北29日電】教育部開大門,積極延攬僑外生赴台就學,多數大學樂見其成,且放寬永久居留權申請資格、赴台語言能力門檻及就業打工規範,都打到僑外生「痛點」,估計相關措施上路後,僑外生赴台人數會大幅成長。 但相較陸生赴台依舊緊縮。有學校指出,教育政策應「一視同仁」,不該對陸生差別待遇,否則過去兩岸因教育交流累積的善意,將功虧一簣。 清大全球長嚴大任說,教育部降低僑外生攻讀學位的語言門檻「這很不錯」,作法也可參考日本、德國,前1至2年學語言,待通過相關測驗後,再讓僑外生選擇專業科系,一方面善用台灣華語教學資源,也提供多一個機會及管道赴台就學。但嚴大任提醒,部分僑外生有打工需求,但時數仍要有所限制,否則恐再現假留學、真打工的亂象。 世新大學副校長游梓翔說,僑外生赴台念華語是好事,但部分大學的華語文教學中心,只提供短期華語課程,不一定能開足「全職華語學生」的課程學分;且後續檢定考試也要把關,否則學生素質恐下降。 游梓翔也說,利多獨缺陸生,「他們相對剝奪感很強烈」。雖然陸生名額向來與兩岸政治連動,但就教育政策公平性應一視同仁,即便有別「也要說出個道理」,否則教育政策長期不利陸生,過去陸生赴台累積的兩岸互信恐功虧一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