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陳洛薇/綜合報導】數位身分識別證(New eID)原訂今年10月全面換發,內政部以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為由延後換發時程,不過仍然擋不住學界與法界排山倒海而來的質疑聲浪;多名學者專家29日呼籲政府,要正視數位身分證的風險、無專法規範保障個資、涉及違憲等爭議。 數位身分證難產,內政部表示,數位身分證是否2合1附加自然人憑證功能,民眾可以自行選擇,明年會選定部分縣市小規模試辦,不會強制全民換發,而是讓民眾自願測試,還會舉辦賞金獵人競賽。 中研院法律所資訊法中心29日舉辦「數位時代下的國民身分證與身分識別」研討會,近400名人士與會。國安會前諮詢委員、中研院士李德財也到場提問,他曾是蔡英文總統倚重、負責國家資安管理方針的幕僚,他對於資安風險,以及內政部自始以數位身分證附加自然人憑證2卡合1招標的做法都提出質疑。 內政部戶政司副司長鄭信偉到場說明,原本設計是民眾可以關閉自然人憑證功能,但現在改變做法,未來可選擇數位身分證是否附加自然人憑證功能,「完全尊重民眾的資訊自主」。至於學界呼籲訂定專法,他說,相關個資保護,現行已有戶籍法、電子簽章法、資通安全管理法、個人資料保護法規範,內政部不會訂定專法,避免疊床架屋。 不過,與會的政委唐鳳表示,她同意學者專家建議,「我們不應該等到發生事件,才成立運安會,在大規模資訊和自由的侵害發生前,就應該成立專責機關」,她希望在立法院下會期,由政院提出成立個資保護專責機構的組織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