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兩密使、海基會 分扮溝通管道 【記者黃國樑/綜合報導】1988年1月13日,蔣經國病逝,李登輝繼任,這位年輕時曾加入共產黨讀書會的新任台灣元首,引起中共高度興趣;北京透過秘密管道,傳遞與李登輝建立溝通管道的訊息,兩岸密使進行為時長達五年,約27次密使會面。 冷戰結束後的兩岸關係,李登輝幾乎代表了全部。李登輝上任不久,北京透過香港國學大師南懷瑾,展開接觸;北京因天安門事件對學生鎮壓開槍後,遭到國際抵制,中共試圖從兩岸關係著手,改善形象。李登輝剛上任,權力尚未穩固,與中共接觸,是對抗黨內保守勢力的重要手段。一個歷史新時局的開展,李登輝絲毫未輕忽地抓緊每個機遇;他鋪陳了一個明暗並行的兩岸溝通管道,暗的由蘇志誠與鄭淑敏與中共對台系統進行廣泛溝通,明的透過成立海基會,與對岸成立的海協會,進行白手套的事務協商。 成立國統會 宣布終止動員戡亂 海基會1991年3月9日成立,海協會同年年底12月16日成立,在這一年,李登輝成立國統會,2月23日通過國家統一綱領,4月底李登輝宣布終止動員戡亂時期。這些兩岸正式管道的建立,綱領文件的制訂及整套的對大陸工作的體系擘畫,李登輝火速完成。海協會未成立之前,首任海基會秘書長陳長文已於11月赴北京,與大陸國台辦商談。 兩岸密使卻更早在1990年底首次在香港會面,1991年頻繁會面,陳長文首次登陸前,密使已會面五次。明軌中,陳長文僅能談打擊海上犯罪事務性議題,兩岸密使卻已觸及台灣終止動員戡亂時期,台灣將以台澎金馬關稅領域名義申請加入關稅貿易總協定等問題。 兩岸1993年歷史性辜汪會談,就是透過密使會晤敲定的,但明軌談判中,1992年兩岸於香港會談中,就一個中國問題,最終達成各自以口頭表達的默契,也是關鍵因素。 這個時期的李登輝,制定了國統綱領,在1992年8月1日舉行國統會,就一個中國的定義,做出決議,香港會談破局後,雙方函電往返決定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海基會以國統會的決議,做為台方表達的一中內涵。李登輝小心翼翼地呵護了國民黨長久以降的一個中國,及兩岸終須統一的政策。 1993年的辜汪會談達成兩會聯繫與會談制度協議等四項協議,兩岸展開超過十次的事務性協商。這段期間,兩岸進入史無前例的緩和期,包括李登輝「度假外交」對無邦交國家的元首外交,都在對岸默許下進行。兩岸密使仍進行多達十餘次會晤,對方的最高層級密使,已是中共當時總書記江澤民的心腹、中共中央辦公廳主任曾慶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