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人的悲哀」談話預告變化 【記者黃國樑/綜合報導】李登輝在1994年與日本作家司馬遼太郎對話時,一席身為台灣人的悲哀的談話,預示了兩岸關係變化開端;1995年康乃爾之行,是兩岸關係逆轉的重大轉捩點。 李登輝借助訪問中南美邦交國,過境夏威夷遭到美方怠慢,拒不下機的事件,迫使當時的美國總統柯林頓全盤重新檢視對台政策,最後於1995年收割為美國同意李登輝赴母校康乃爾訪問。這是中華民國與美國斷交後,最大的外交成就,李登輝在台灣內部的民主改革,獲美國民間高度肯定,民主先生的稱號,使美國會以絕對比數同意李的訪美。雖然還有密使溝通的兩岸,即令蘇志誠向曾慶紅打了照會,希望對岸有所理解,中國卻決定全面反撲,密使渠道也在此時正式中斷。 美國行之後 中國文攻武嚇 江澤民春節期間發表「江八點」,李登輝舉行國統會回應「李六條」,海協會副會長唐樹備仍到台北進行辜汪第二次會談預備性磋商。但李正式訪美成行後,中國決定全力反擊,除於6月16日推遲兩會會談,進行連串文攻武嚇,7月下旬對彭佳嶼海域發動飛彈試射,文攻以評論員文章,指要將李登輝掃進歷史的垃圾堆。兩岸會談自此完全中斷。 1996年3月李透過修憲後進行的首次民選總統選舉,中國再次對基隆與高雄外海進行飛彈試射,兩岸關係從前一年的李江宣示文件隔海唱和,卻跌入戰爭邊緣的谷底。 當選總統 對陸戒急用忍 李登輝當選首任總統後,當年9月14日,在全國經營者大會宣布對大陸投資戒急用忍,高科技、5000萬美元以上、基礎建設三種投資案必須禁止,兩岸關係進入緊縮狀態。 這一段低盪的兩岸關係,從美國開始,也從美國結束,中國決定超越台灣解決台灣問題,繞過台灣從美國下手成為政策核心,江澤民與柯林頓互相國是訪問,柯林頓在1998年先赴中國訪問,第三站抵上海時,藉一名大學教師發問,宣示了美國不支持台獨、不支持台灣加入聯合國、不支持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新三不原則。同年啟動恢復辜汪會晤商談,就在柯的宣示後不久,敲定秋天進行二次辜汪會晤。 二次辜汪會晤於上海和平飯店舉行,辜振甫提出波莰坦宣言做為中華民國定位依據,強調一個中國就是中華民國,汪道涵提出一個中國的86字說明,雙方首次進行了一次政治性的對話,但毫無交集。辜在次日的新錦江飯店會晤時,邀汪道涵訪台,汪也應允。 1999年提出兩國論 1999年,汪道涵訪台前,李登輝7月9日接受德國之聲電台訪問,提出兩岸為特殊國與國關係的兩國論。兩國論的發表,是前起於一年柯林頓的新三不;李在國安會成立強化中華民國主權國家地位小組,由國安會諮詢委員蔡英文召集,經一年研究,其主要內涵是,中華民國自1991年宣布終止動員戡亂後,已進入第二共和,與1912年即已存在的中華民國,已是全然不相同的國家,台灣不是中國叛亂的一省,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兩岸間是特殊國與國的關係,不存在統一的問題。 李登輝的兩國論,引發美國及中國高度關切,台灣陷入軍事危機,中國各項軍演訊息不斷釋出,中國戰機進逼至台海中線,汪道涵表示訪台的前提已不存在,美國由柯林頓與江澤民熱線對話,強調美國一中政策不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