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吳姿賢/台北21日電】環境顧問業者結合台灣海洋學者昨公布台灣海底垃圾調查,發現西海岸8大外海的海底垃圾密度是全球的1.5倍,逾9成是纖維布料及膜狀塑膠。海底垃圾過去甚少被關注,外界多關注沙灘、海面等肉眼可見海廢,學者示警,海底垃圾不僅影響生態,進入魚類、浮游生物身體後,最後恐透過食物鏈被人類吃下肚。 泰國世界日報系聯合報報導,英國研究全球每年有1270萬公噸垃圾進入海洋,其中94%沉入海底,剩下6%才是沙灘、海面上肉眼可見的海廢,全球海底垃圾平均密度為每平方公里70公斤。這次台灣調查西海岸8大外海的海底垃圾,平均有102公斤,密度約是全球的1.5倍。 調查發現,最髒的點位於新北市淡水河口某處,海底垃圾平均密度曾達每平方公里268萬件;若計算8處河口外海海底垃圾平均值,最髒的則是彰化烏溪口外海,每平方公里約21萬件垃圾。 海底垃圾近6成為纖維布料,推估來源為漁網、米袋、飼料袋,許多都是由塑膠製成的化學纖維;另33%是膜狀塑膠,如塑膠包裝、塑膠袋等,其餘垃圾包括硬質塑膠、橡膠、玻璃、紙類、金屬等。 澄洋環境顧問執行長顏寧說,此次調查所及的海底深度,從近海5公尺至遠海700公尺都有,西海岸海底垃圾密度遠高於全球平均,研判是台灣西海岸區域人口最為稠密,因此累積相當多的生活垃圾,從河川一路流到海底。 海生館前館長方力行說,社會以99%的能量關注沙灘、海面垃圾,但台灣人愛吃的沙蟹、草蝦、比目魚活在海洋底部,可能因此吃進海洋垃圾的塑膠微粒,再輾轉進入人體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