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謝承恩、蕭羽耘、陳雨鑫、許政榆/台北報導】雙北提高新冠肺炎疫情警戒至3級即將滿月,台灣確診病例破萬,昨天(13日)再增174例新冠本土確定病例,另加1例境外移入;另確診個案中新增26例死亡。指揮中心指揮官陳時中說,病例漸漸在減少,但未到可以放鬆的時候。 昨天新增174例本土病例,79例男性、95例女性,年齡介於未滿5歲至90多歲,個案分佈以新北市81例最多,其次為台北市62例,桃園市16例,基隆市7例,彰化縣4例,新竹縣2例,台中市及花蓮縣各1例。 新增26例死亡個案,男性15位、女性11位,年齡介於50多歲至90多歲。其中2例於到院前無生命跡象,4例確診前死亡,其中1人(案12693)並未住院,症狀、活動接觸史調查中。截至昨天,此波疫情累計11617人確診,425人死亡。 台灣染疫致死率已達3.2%,高於新加坡、日本及美國等,專家認為,患者年高、通報及醫療體系不足,導致患者未及時接受適當醫療,恐怕是致死率高升的主因。台人染疫死亡率為何如此高?指揮中心發言人莊人祥表示,截至12日死亡案例中,80歲以上占31%,70至79歲占30%,60到69歲約28%,研判高齡、有糖尿病或高血壓等慢性病,是致死率較高主因。 但前疾管局長蘇益仁認為,死亡病例與是否及時找出患者並通報、醫療體系能否及時接住患者有關,世界各國在染疫初期,死亡率都較高,例如義大利和武漢,待疫情控制與醫療體系量能穩定後,死亡率便會下降。台灣致死率高是因為目前處於疫情初期,但過去一年未習得他國經驗,也沒有及時準備,非常可惜。 台大兒童醫院院長黃立民認為,染疫死亡率高是因為病人突然大量增加,民眾對於新冠疾病認知欠缺,其次是醫療體系人手不足、抗疫經驗少,導致醫療量能緊繃;60歲以上患者比率高,高齡者容易演變為重症,甚至死亡,都是死亡率高的原因。 除了通報體系與醫療量能,正確的藥物使用也非常重要。蘇益仁指出,美國去年疫情嚴重,但致死率並不高,主要是美國的治療極有節奏,患者得到適當的治療與藥物,指揮中心日前宣布引進單株抗體等藥物,也有助於輕、中症患者治療。蘇益仁和黃立民皆認為,隨著醫療體系量能到位,國內致死率有機會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