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記者陳宛茜/台北14日電】文化部公告,澎湖天后宮「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碑指定為國寶。此碑立於1620年代,是台澎歷史上第一個石碑,於1919年澎湖天后宮重修時發現,後保存於天后宮清風閣內,碑體陰刻銘文「沈有容諭退紅毛番韋麻郎等」。此一碑文背後的歷史揭開台灣歷史的關鍵序幕,可以說徹底改變台灣的命運。 明朝萬曆年間,荷蘭人初次在東亞海域尋求貿易據點,來到明朝領土澎湖。但當局無意與荷蘭進行貿易,指派都司沈有容帶領兵船50艘2000人於「娘媽宮」(澎湖天后宮)會晤荷蘭代表韋麻郎,要求撤出澎湖。韋麻郎因雙方通商無望、兵力亦相差懸殊,轉往台灣尋找據點。事件結束後,明朝政府立此碑以表彰沈有容。 文化部指出,本碑具有三項重要的意義。首先,其年代上屬於台澎地區第一碑: 立碑時間不晚於1620年代。沈有容於1604年諭退韋麻郎後,直至1606年轉至浙江任官,又在1616至1620年間再度回到福建擔任水師參將。因此 1604至1620年間是最可能立碑之時期。目前在台灣本島以及澎湖群島,未有發現年代早於此碑者。 其次,此碑反映東亞世界的時代變遷。碑文記載反映當時即將開啟之歐亞海上商業活動,即代表歐洲新教勢力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與東亞大陸東南沿海閩南漢人海商之間的貿易交流序幕。從全球視野來看,代表舊有歐亞大陸俗稱絲路的陸上貿易,將被當時新興的歐亞海上遠洋貿易所取代。 最後,此碑揭開台灣歷史的關鍵序幕。碑文記載提及荷蘭人初次在東亞海域尋求貿易據點,來到大明國的領土澎湖,談判未成,影響荷蘭東印度公司後續改至台灣建立貿易據點,繼而大量引進閩南漢人至島上開墾定居,奠定今日台灣人口結構的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