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台灣新聞組/台北報導】缺藥引發民怨,衛福部2月27日上午臨時舉行記者會,由次長王必勝公布台灣15類最缺藥品,範圍擴及軟便劑、抗生素、制酸劑、止吐、止瀉、退燒、鼻噴類固醇、破傷風疫苗、血栓溶解劑、攝護腺肥大用藥,另有兩款止吐藥及退燒止痛藥等兒童用藥也面臨停產;因缺藥品項大都為常用藥物,影響層面恐超出預期。 先前衛福部宣布成立「缺藥中心」引發批評,為此,王必勝27日將「缺藥中心」正名為「防缺藥中心」,將食藥署藥品供應資訊平台擴及各司、署、相關部會,藉此提高因應多元缺藥樣態的效率;他說,目前藥品供應資訊平台已收到88項缺藥通報,後續可能會出現其他缺藥品項,希望各界持續通報。 「防缺藥中心」涵蓋四大面向,包括民眾及藥局診所等醫療院所「使用端」、「公協會」等代表意見、海內外「藥廠」、「政府部門」。食藥署署長吳秀梅指出,「防缺藥中心」採跨署合作,藥局、診所、醫院都保持密切聯繫,即時掌握缺藥品項,有效率傳遞訊息。 王必勝說,缺藥問題錯綜複雜,主要為6大原因,首先是全球性缺藥,台灣市場規模較小,導致輸入數量減少,例如,水溶性鼻噴劑。第2是原料短缺、產能下降、停產等製造問題,例如,軟便劑、退燒止痛藥、制酸劑、降血壓藥等。 第3是呼吸道感染病例增加、連假效應等臨床需求因素,如抗生素。第4是廠商優先供應大醫院所引發的分配不均問題,第5是醫師處方和民眾用藥習慣,第6為健保給付藥價過低。 在15類最缺藥品中,恢復供貨時程最晚的是膨脹型瀉劑及原廠降血壓藥。王必勝指出,因原料或原廠供應問題導致全球缺貨,要到今年第三季才能恢復供應,在此之前需改用替代藥或其他廠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