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年過七旬、高血壓多年、長期在住家附近醫院看診,定期服用降壓藥的母親,不知為何血壓變得不穩定、下肢也開始腫脹。看診醫師無法解釋原因,我陪母親改到醫學中心看診。 母親掛了腎臟科門診,並做了抽血、驗尿等檢查,結果是腎功能正常。醫師建議改看心臟科,並做雙下肢周邊血管檢查,沒有異常。原先看診的腎臟科醫師推測,家母雙腳腫脹應是年紀大、下肢靜脈瓣膜功能退化、靜脈回流欠佳所致,不需做特殊處置,只需調整降壓藥。於是調整原本服用的降壓藥,及開立治療下肢腫脹不適的利尿劑備用。 半年下來,母親血壓不再高高低低,但依然腳腫,尤其初時服用利尿劑還能消腫,後來不但無效,雙腳還不時抽筋,下肢腫脹範圍擴大,皮膚也泛紅熱痛。 一籌莫展之際,友人介紹,母親改看某腎臟科名醫,醫師也認為母親腳腫不是腎臟問題,而是心臟出了毛病,建議改看心臟科。 我和母親深感徬徨無奈,於是又向另一位心臟科醫師求診,他說:「腳腫脹有可能是吃降壓藥引起的副作用。」他解釋,臨床發現部分降壓藥,十人中約有一人會出現下肢腫脹的副作用。 從那天起,家母改服另種降壓藥,一周後困擾她半年多的腳腫竟慢慢消失,回診時雙腳也未再腫脹、血壓平穩。 (蔡明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