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古代百姓鋤禾日當午、慈母為兒縫衣,都需要長時間低頭,醫師指出,由於低頭對頸椎傷害極大,而且隨著彎曲角度愈大,肩頸傷害愈重,低頭角度30至45度不等,相當於一名22公斤孩童踩在肩上,若長期姿勢不良,低頭角度大,不僅肩頸、下背痠痛,更可能駝背,增加壓迫性骨折風險。 台灣台大醫院骨科部主任楊榮森提醒,每低頭一小時,就應抬頭仰望天空、左右舒展肩頸三到五分鐘。他指出,即使不低頭,頸椎仍承受頭部的重量,一名一到兩個月大嬰兒四到五公斤的重量;若低頭30度,頸椎受重就如一名五歲18公斤童壓肩;低頭45度,更重如一名六歲22公斤童踩肩。 楊榮森表示,長期低頭角度過大、時間久,比起雙手肘、左右肩等,頸部和上背肌肉更容易疼痛,且姿勢不良也可能引起慣性駝背;近來門診肩頸、下背痠痛患者愈顯年輕化,長者甚至拿著螢幕、字幕皆小的智慧型手機,只為往前低頭看得清楚,頸椎壓力受重更大,長時間頸部肌肉被拉長,使得彈性疲乏,肌肉也愈來愈無力。 台大醫院竹東分院院長詹鼎正表示,當肌肉力量不夠,對骨骼的保護作用下降,若有骨鬆的長者,一遇緊急情況肌肉神經反射遲鈍,易跌傷造成骨折,肌少症、肌耐力不足與骨質密度低,皆是造成骨折的危險因子。 詹鼎正建議,民眾可依英國國家骨質疏鬆症學會設計「身體活動檢查表」,自我評估體能狀況,如單腳平衡30秒、手能摸到後頸、踮腳走路超過20步、快走或慢跑五分鐘等八項,皆完成代表體能狀況好,若做不到三項表示肌耐力不足,可從平衡運動、爬樓梯或有氧運動開始改善。 若進一步運動增強肌耐力,詹鼎正建議,鍛鍊上背、下背、骨盆、下肢及足部,每動作持續一分鐘,可伸展骨頭、強化核心肌群和骨質密度,同時攝取富含鈣質食物後,露出雙手臂和頭部,夏天早上10時前或下午4時以後,外出曬太陽10到15分鐘、冬天可以40分鐘,並盡量減少塗抹防曬,才能協助體內合成助鈣吸收的維生素D。 (黃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