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 85歲的劉爺爺被診斷有心房顫動,研究顯示他腦中風的風險將比平常人高出四到五倍。劉爺爺於是聽醫師的話,服用抗凝血藥物,預防中風。但他日前因腰痠背痛到診所看病,診所醫師沒注意劉爺爺正在服用抗凝血藥,為他打了止痛針,二種藥物交互反應下,劉爺爺竟然腸胃出血。 台北振興醫院心臟血管內科主治醫師黃建龍表示,心房顫動是心律不整的一種,患者的心跳忽快忽慢不規律,醫師會用藥物壓制心跳節律。若是年輕患者,則建議接受心臟電燒手術,可控制心跳、阻止心臟亂放電,不必一直吃藥。 值得注意的是,心律不整會讓患者心房血流無效率流動, 可能造成血液凝結成血塊,當血塊隨著動脈打進腦部後,就可能引發腦中風。 台北榮總心臟內科主治醫師趙子凡表示,與其他中風相比,心房顫動引發的腦中風預後差,二成病患會因此死亡,六成存活者會因此失能,且比一般中風者,更易發生二次中風。 病人中風後,可能癱瘓或喪失語言及視覺功能,不但行動可能受限,也需要高度醫療與復健照顧。目前,研究認為口服抗凝血藥物可降低64%的中風風險,可預防心房顫動相關腦中風。只是,抗凝血代表凝血功能受限,自然增加出血危險。但醫師指出,對大多數中風風險較高的心房顫動病患而言,使用抗凝血藥物仍利大於弊。 趙子凡表示,過去傳統口服抗凝血藥,病人飲食有許多禁忌,且需定期返院抽血檢查,避免藥效太強導致出血,而藥效太弱又無預防腦中風效果。 趙子凡提醒,即使沒有心血管病史的人,仍可能因老化發生心房顫動,中風機會也跟著來。心房顫動症狀就像心悸般「心慌慌」,心跳快且不規律,他建議年過60歲後都應提高警覺,至於心房顫動患者,則應按醫囑服用抗凝血藥物,避免中風。(鄧桂芬) 心房顫動高危險群 1.老化、高血壓、膽固醇過高 2.糖尿病、肥胖、缺乏運動 3.酗酒吸菸、心血管病史等 遠離心房顫動腦中風你可這麼做… 1.規律生活:飲食清淡、多運動、戒菸限酒等。 2.控制三高:血壓、高血糖、血脂指數,均應在安全範圍內。 3.使用藥物:按醫囑服用抗凝血藥物 資料來源/趙子凡醫師 製表/鄧桂芬 嚴重心律不整 心臟電氣燒灼根治 ● 50多歲林先生因胸悶、胸痛就醫,檢查後發現心臟血管嚴重堵塞,接受心臟繞道手術後,又因缺血性心臟病心律不整,造成心跳停止,經過電擊救回,必須使用葉克膜保命。北榮團隊使用「心臟電氣燒灼手術」,徹底解決患者心律不整問題,讓患者順利脫離葉克膜。 北榮心臟內科醫師鐘法博表示,這是一種致命性的心律不整,患者因為心臟血管有問題,導致缺血性心臟病,引起心室頻脈、心室顫動,患者會突然倒下,血壓幾乎掉到50至60毫米汞柱,若沒立即急救,會引起猝死。 北榮心臟內科醫師林彥璋表示,心室頻脈是心臟不正常的跳動,有的患者即使使用葉克膜,最後只能等待心臟移植才能救命。這類患者大多數是因為曾罹患心肌梗塞所引發,原本人還好好的,一旦發作,會立刻昏倒,發生率約有10%至20%。 林彥璋說,心臟電氣燒灼手術是將電擊導管,經過血管送入心臟腔室特定某個部位,釋放射頻電流,造成局部心肌組織壞死,讓患者心跳恢復正常,達到去除心室頻脈的目的。當患者恢復正常的心跳,才有機會可以退掉葉克膜,也才能恢復健康。(彭宣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