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 我是多囊性卵巢症候群患者,當初就醫是因為夜間腹痛,一下左邊痛、一下右邊痛,痛到必須壓著腹部吃止痛藥。從月經來潮的14歲到現在35歲,好朋友來潮的謎題都在得知自己的毛病後解開了。 催經針 白挨了好幾針 小時候我什麼都愛吃,卻高高瘦瘦,到了經期來潮後開始出現肉肉臉。高中有幾次跟著媽媽到婦科去看月經不來,因為在外縣市求學住宿,醫師總是問:「會不會是懷孕?」讓我尷尬得看著媽媽搖頭說沒有。高中時因月經不來打了不少次催經針。 到了大學,女同學陪我看婦產科,也不好意思問是發生什麼事。我的臉總是長囊腫和痤瘡,白皙的臉上明顯有好多痘花。 有一陣子失業,吃了很多速食炸雞解悶,臉上一兩周內,從下巴到太陽穴長了很多深層的大腫痘,吃了好多皮膚科的抗生素,最後我用自己的方法消痘。 好心情 比吃藥還有效 第一,尋求減壓的方法,清除多年來不喜歡不接受自己的想法。 第二,努力讓自己有好的睡眠。除了解除痠痛的伸展操,能流汗的有氧走動,我喝了點紅酒,加了桑葚醬和檸檬水,爽口又睡得飽。 第三,減少依賴西藥,如胃腸藥、助眠藥、消炎止痛藥。我用新鮮蔬菜水果調整胃腸。 最後,減少情緒的波動。當解開心裡的結後,我的經期隨著服用調經藥物,連經前症候群的憂鬱都減輕了。 原來解開心理的焦慮,比服用任何藥物還有效。簡單分享我的方法,固定暖身運動,吃吃泡菜,吃吃喜歡的巧克力咖啡,即使有多囊卵巢症候群,我學會努力維持好心情,希望跟我一樣症狀的女人們能靠飲食、運動,不要憂慮沮喪,多愛自己。(石夢友) 罹患「貝西氏症」 妙齡女私處潰瘍 ● 一名20多歲女性上班族,日前會陰部開始出現潰瘍,以為是細菌感染導致,不料求診婦產科不但沒治好,潰瘍面積反擴大到乒乓球大小,經轉介到風濕免疫科才知罹患「貝西氏症」。 收治這名患者的台灣台大醫院風濕免疫科主治醫師謝松洲表示,貝西氏症是一種自體免疫性疾病,好發於20至40歲年輕族群,常見四大症狀包括反覆口腔潰瘍、眼睛紅腫疼痛、外陰部或生殖器潰瘍、皮膚出現紅斑結節或化膿性血管炎等。 不過,患者卻經常將這些症狀誤認為是嘴破、腸胃炎、結膜炎而跑錯科別,不少人生殖器破皮更會以為得了性病,不好意思看醫生,導致確診時都已造成多部位嚴重潰爛,痛苦難耐。 謝松洲指出,如貝西氏症病情嚴重可能導致腸穿孔,引發腹膜炎,同時身體又因營養不良、抵抗力降低,傷口更不易復原,陷入惡性循環。 謝松洲說,這名20多歲女性雖然是因婦科問題就醫,但一問之下才發現她早在青春期就經常反覆性嘴破,一次破洞還沒好,又破了好幾個洞,但她總認為是火氣大,不以為意,最後靠著類固醇、化學針調整免疫系統,治療七、八年,才讓病情穩定。 他表示,一般的嘴破洞,不論有沒有喝青草茶、擦口內膏,大約一周後就會康復,但如果一次破洞還沒好,又破了幾個洞,一年反覆嘴破超過三次,就得當心是貝西氏症前兆,假使出現四大症狀中的兩項,就應及早就醫檢查。(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