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一名60歲的張姓男子連續多天都有大便出血狀況,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大腸內有直徑2.5公分的瘜肉,他在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後,住院三天即返家休養。 台灣台中童綜合醫院胃腸肝膽科醫師劉博堃表示,大腸瘜肉是指腸腔內黏膜表面出現的隆起病變,通常會造成患者大便習慣改變、便血、大便稀爛不成形、腹痛等症狀。 劉博堃指出,瘜肉並不是正常的腸道組織細胞,可能轉變成惡性腫瘤,一旦發現最好進行切除,尤其大於2公分的瘜肉發生癌變機率很高,是屬於大腸直腸癌的高危險群。 醫師說,目前大腸瘜肉的手術方式除了傳統開腹手術外,還有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主要使用於罹患消化道早期癌、大型瘜肉或黏膜下腫瘤等患者,可以將腫瘤完整切除並保留器官(如腸道的保留),與傳統手術相比,不會留下體外傷口,且術後恢復快。 不過,並非所有消化道腫瘤都適合接受內視鏡黏膜下剝離手術,對於可能已有淋巴節轉移的消化道腫瘤(如已侵犯至黏膜下層的消化道早期癌)並不適合,所以術前會先經由內視鏡超音波、放大染色內視鏡或電腦斷層等評估病況。 醫師也呼籲,大腸瘜肉切除後仍會復發,建議至少每半年要再進行一次檢查;預防大腸瘜肉的發生,除了多攝取高纖維的食物外,也要低油少肉,並且避免抽菸與喝酒,還有養成適當運動的習慣。 (中央社) 60歲的張姓男子連續多天都有大便出血狀況,經大腸鏡檢查後,發現大腸內有直徑2.5公分的瘜肉(箭頭處)。(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