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常吃剩菜剩飯,容易罹患大腸癌?台灣癌症基金會調查大腸癌病友生活作息狀況,部分結果令人意外,73.1%大腸癌友表示在發現罹癌前,一周內食用二次以上反覆加熱剩菜剩飯,38%則高達四次以上。 調查顯示,大腸癌友的飲食特徵為用餐不定時、愛吃油炸、喜吃肉、收剩菜,五成病友常吃油炸、燒烤等較油膩的食物,53.3%肉類攝取比蔬菜多。八成大腸癌友飲食不正常,經常吃消夜、用餐時間不固定,其中近一半不吃早餐;另有六成六睡眠不足,近四成排便不順,兩至三天甚至六天以上才排一次便。 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暨萬芳醫院研究副院長賴基銘表示,這項調查收集108名大腸癌病友飲食、工作、睡眠與排便習慣等四大面向,再分析危險因子,可作為一般民眾預防大腸癌的重要參考。 調查發現,近九成大腸癌癌友在發現癌症前,每日蔬菜不足三份攝取量,其中七成五每日水果攝取不到兩份,近一半癌友偏好白飯和麵條等精緻主食。 值得一提的是,吃剩菜,竟是許多大腸癌病友的習慣,逾七成癌友有吃剩菜的習慣。賴基銘分析,一般剩菜以肉類居多、蔬菜較少,肉類一再烹煮,「是相當不健康的食物」,民眾應盡量少吃。 台灣癌症基金會營養師鄭欣宜表示,用餐不定時會破壞腸胃道菌叢數平衡;常吃油炸、燒烤等較油膩的食物及反覆加熱後的剩菜,均會增加大腸壞菌數量,提升罹患大腸癌風險。 (李樹人) 不菸不酒 輕熟女竟罹大腸癌 ●一名35歲輕熟女平時注重養生、不菸不酒,4年前排便出血,原以為痔瘡不以為意,連跑3間醫院確診罹患大腸癌二期,因腫瘤距離肛門僅3.5公分,只得切除肛門換上人工肛門。 據衛福部2013年統計,大腸癌已連續8年居台灣10大癌症之首,平均每34.7分鐘就有1人罹患大腸癌,患者總計約有1萬5140人。 台灣腸癌病友協會理事長王照元表示,相較10年前,20歲以下罹患腸癌患者已暴增2.1倍,85歲以上更是10年前的3.3倍,顯示大腸癌患者逐漸朝M型化發展,年長者可能因老化導致腸癌上身,年輕族群則是可能因飲食西化、精緻化陷入腸癌風險。 他說,大腸癌早期無明顯症狀,初期常被誤以為是痔瘡或肛裂,而延誤救治黃金期,根據臨床經驗,早期確診腸癌的患者中有3成是定期進行糞便潛血檢查發現,5年存活率期可高達8成,建議民眾不分年齡,都要有篩檢意識。 (中央社) 多吃蔬菜促進排便,可降低罹患大腸癌的機率。(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