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夏日高溫常讓民眾直呼「快熱暈了」,這可不是誇大的說法。台灣屏東基督教醫院急診部主任陳志文表示,每到夏日就開始盛行熱急症,急診室平均每天有10至20人,因天氣過熱感到頭暈、四肢無力、倦怠不適到醫院報到,為防止熱急症,適當補充水分與電解質是不二法門。 高溫下無汗 就像水箱沒水 ----------------- 陳志文說,人體就像機器,為了維持基本運作,需要消耗糖分及能量,因此會產生熱能,這時就像電腦一樣要散熱,當無法有效散熱時,身體就有失調現象,例如熱水腫、抽筋、暈厥、熱衰竭,中暑等熱急症。 「能流汗都是好事。」陳志文說,這代表身上還有水分,能夠藉由流汗蒸發散熱,帶走熱能,使身體變涼爽。最怕的是,劇烈運動後「流到沒有汗了」,在高溫下還繼續運動,就像汽車水箱沒水,體溫持續飆高,熱散不掉,造成多重器官衰竭。 及時補充水 防熱衰竭惡化 ------------------- 一般人因天氣熱血管擴張,腳有水腫現象,只要抬高腳休息就能恢復;熱衰竭則是,人容易倦怠沒力,感到很虛弱,這時若大量補充水分和電解質,甚至到醫院打點滴,都能救回來。 急診室最常見的病例是,長時間在太陽底下工作的勞工朋友,因肌肉細胞鈉鉀離子、水分不足而抽筋,或是虛弱無力、頭暈、肌肉痠痛來掛急診,醫師表示,打生理食鹽水約1000cc左右就能改善、恢復元氣。 陳志文指出,熱急症最嚴重的是從熱衰竭一路惡化變成「中暑」,陳志文解釋,中暑在醫學定義上是人體中心溫度高於40度、意識不清、汗很少等三種症狀。患者到院後,發現有肝、腎等多重器官衰竭、橫紋肌溶解症、凝血功能產生問題等,死亡率將近七成。 喝水加鹽巴 避免運動抽筋 ------------------- 曾支援鐵人三項醫療救護的陳志文說,一位25歲的女性完成游泳、跑步、騎單車等運動,雖有好成績,但回到終點時卻無法辨認周遭環境、意識不清,當下打兩包點滴,很快就恢復了。 近幾年戶外運動盛行,醫師建議,若長時間運動要適當補充水分,若感覺倦怠沒力,就先到陰涼處,靜下來休息;補充水分時可以加入一些鹽巴,或喝運動飲料補充電解質,避免電解質不平衡導致抽筋。 小孩和老人 熱急症好發族群 ----------------- 陳志文說,「夏天是個要流汗的季節」,人體慢跑一個鐘頭,在夏天可流失2公斤的水分、冬天約1公斤,若發現身體很熱卻無法流汗,就是有問題。 4歲以下小朋友和70歲以上老人,因無法快速調節身體,是熱急症好發族群。老人平常會吃心血管、利尿劑等藥物,在過熱環境下,體溫升高、皮膚表面血管擴張散熱,讓心臟負擔變大,身體代償能力變差,容易因過熱造成傷害。(蕭雅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