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江小姐38歲時懷上雙胞胎,產前早產毫無認識,直到懷孕四個月時,其中一個寶寶的羊水無預兆的破了,被迫緊急送院安胎,才知道高齡早產風險如此高。寶寶安胎至六個半月時仍早產出生,因發育不完全,一度腦室二至三度出血、呼吸窘迫、左膝與髖關節嚴重變形,小小的身軀接受氧氣治療、腳部打石膏,讓媽媽心疼不已。 「懷孕年齡越高、早產風險越高」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表示,台灣早產兒占新生兒8至10%,懷孕周期未滿37周出生即認定為早產,根據早產兒基金會2011年追蹤報告,孕期第34至36周出生的孩子,日後視覺、聽覺與認知有中度和重度障礙的比例合計16.6%,31至33周為17.4%,28至30周為23.2%,25至27周為32.9%,小於等於24周則高達50%。 江小姐四處蒐集資訊,瞭解有哪些資源與補助可以使用,在網路上看見其他早產兒的故事,相信醫師且聽從指示回診。她和先生輪流請了三年育嬰假陪伴,現在孩子的發育已逐漸追上其他孩子。 「早產兒的黃金治療期在三歲前!」台灣早產兒基金會董事許瓊心醫師指出,越早治療,越有效降低孩子長期發展遲緩的風險。 就有23周早產寶寶在父母用心陪伴與密集治療下,兩歲時已可講完整句子「阿姨妳好」,比許多正常的孩子出色。但不是所有腦神經問題都能在新生兒加護病房時被檢查出來,許多父母在孩子三歲之後才接觸早療資源,已稍嫌晚,許瓊心呼籲早產兒媽媽,及早讓孩子接受早療。 (羅真) 懷孕周期未滿37周出生,即認定為早產。(新華社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