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醫師,我樓梯爬不上去,膝蓋都感覺脹脹的。」台北三軍總醫院復健醫學部物理治療科主任楚恆毅醫師說,生活周遭常會聽到長輩談及類似的症狀,許多患者就診時都會認為,膝蓋是不是「長骨刺」了,同時走路時關節會發出聲音,若是有這類的症狀應該是「退化性關節炎」來臨了。 軟骨磨損 骨增生摩擦疼痛 關節炎分成退化性關節炎、類風濕性關節炎、痛風、僵直性脊椎炎及其他。退化性關節炎的比率79%占最多,類風濕性關節炎為11%、痛風為5%、僵直性脊椎炎2%、紅斑性狼瘡約1%,其餘則像是幼年型關節炎與乾癬性關節炎各占1%。 楚恆毅說,患者所說的長骨刺,正確的名稱應該是「骨性關節炎」,與關節退化有絕大的關係。退化性關節炎是指關節內的軟組織慢性發炎,導致關節出現病變,如關節囊增厚、軟骨旁骨頭硬化及增生、軟骨被磨損、骨頭增生,或關節的滑膜肥厚。 關節炎確診 需抽血、照X光 若是類風濕性關節炎,最大的特徵是一大早起床時,關節會脹痛、僵硬,且多數為小部位僵硬。類風濕性關節炎屬於自體免疫所導致,需就醫使用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控制,防堵關節進一步被破壞。不過,退化性關節炎雖然也會「晨僵」,兩者常被搞混,民眾千萬不要自己歸類是哪一種疾病,要透過 抽血、照X光才能得知。 退化性關節炎的病程進展緩慢,在發病過程中,會有一段時間出現病情加劇的現象,急性的炎症反應也會同時發生。而發病部位通常局限於一個或數個關節上,常常出現於膝蓋、手部、頸椎、腰椎、肩膀、肘等部位。 天冷與下雨潮濕、運動量增加時,會令病情加劇,多半透過休息即可緩解,而晨間僵硬時間不超過半小時。 肌肉萎縮無力 變成惡性循環 受影響的關節症狀表現則以疼痛和壓痛為主,偶爾伴發關節周圍軟組織腫脹,活動時關節有摩擦而產生的雜音,嚴重者發生關節變形。漸漸地關節的活動範圍減少甚至僵硬,有些病患會有關節積水的現象。 楚恆毅說,退化性關節炎至今尚未找到致病機轉,可以確定的是「年齡」會造成關節軟骨病變,進而產生退化性關節炎。 其餘像是有代謝問題、遺傳、過度使用特定部位等,都有機會造成退化性關節炎,退化性關節炎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原發性即指年紀所致,次發性則發生在年紀輕的患者,因先天性關節脫臼、肥胖、骨折、運動員等因素導致。 關節退化的元凶起因於軟骨破壞時產生的發炎物質,導致滑膜發炎。如發生在膝蓋,病患常抱怨不能蹲、上下樓梯感到疼痛,厲害時連走路都會疼痛,如此導致病患活動力減少,肌肉變容易萎縮,肌力下降,承載關節的能力也會降低,關節軟骨變得更容易磨損,演變成惡性循環。 平躺後 腿部向上伸直15秒 退化性關節炎最常發生的部位仍是「膝蓋」,雖然會疼痛,患者仍需要適度活動保持關節的活動度,增加膝關節的肌力與耐力,特別是股四頭肌與大腿前面肌肉力量。可以平躺後,腿部向上伸直維持15秒後換腳,或是背靠牆運用身體的力量向下蹲再往上,都可以訓練關節的活動度。 血小板血漿治療 療效未明 近年來很紅的血小板血漿治療(簡稱PRP),目前尚未有確切的實證表示血小板血漿治療能夠治癒退化性關節炎,最好的方法仍是盡量減少關節的負重,一旦有疼痛應盡速就醫。(陳雨鑫) 每到冬季,退化性關節炎患者常感膝蓋僵硬、痠痛,平時欠缺保養膝蓋的人,也會感到膝蓋冰冷。(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楚恆毅醫師說,走路時關節會發出聲音,應該是「退化性關節炎」來臨了。(記者林俊良/攝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