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心臟支架普遍用於治療冠狀動脈狹窄,目前臨床常用的支架包括一般未塗藥的金屬支架,以及塗藥金屬支架,近年又有能夠被身體吸收的「全吸收式生物血管模架」受到全球醫界矚目。然而臨床數據顯示,新款可吸收的支架置入後發生血栓比率,比金屬塗藥支架稍高。醫師呼籲,若病患選擇使用新款的可吸收支架,抗血小板藥物必須吃滿一年以上,比較保險。 台大醫院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任王宗道指出,早年以治療心血管阻塞是採氣球擴張術,然而術後心血管再阻塞的比率高達30%;而心血管再阻塞發生的原因分為兩種,一種是物理性原因,把血管撐開後的數分鐘內就縮回來,這種可用一般支架解決,另外一種是撐開之後造成心血管裂痕,在復原過程的數個月至半年期間,因血管細胞增生造成再阻塞,使用一般金屬支架的阻塞再發生率約15%-20%,而支架上若塗有抑制細胞過度生長藥物,血管再阻塞機率可降為3%以下。 王宗道指出,近幾年新問世的可吸收支架同樣有塗藥,但與傳統金屬材質不同,而是採用乳酸材質,可透過血管壁中的巨噬細胞分解、大約術後3年左右會完全被人體吸收,這種材質的支架大約5年前起在歐洲開始使用。由於病人心理上認為留了金屬支架在心血管中,可能會影響血管收縮狀況,若再發生心血管阻塞,外科手術亦難處理,因此少數經濟許可的病人,會選用可吸收支架。 然而,國外臨床追蹤3年發現,可吸收支架術後的血管再阻塞率與塗藥金屬支架效果差不多,然而比較棘手的血栓問題,發生率則較塗藥金屬支架來得高,而在臨床表現上,血管再阻塞的表現是胸悶狀況慢慢加重,但血栓的表現則是心肌梗塞,因此血栓比血管阻塞有更大的風險,因此若選用可吸收材質,抗血小板的藥物必須使用到一年,才能降低血栓風險。 哪些人不適合裝置可吸收支架?王宗道說,除經濟因素之外,容易出血而不能使用抗血小板藥物體質的病人,仍建議採用傳統金屬支架或是需部分自費的塗藥金屬支架。(劉嘉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