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80歲奶奶擅長料理,經常煮著一桌好菜顧家人健康,但失智後煮飯不小心會受傷、忘記關瓦斯,家人請了外籍看護幫忙料理三餐和生活起居,她卻逐漸失去笑容、不想說話甚至整天待在家,症狀退化更嚴重了。 替家人做飯是奶奶快樂生活的來源,但生病後卻被剝奪了。兩年後兒子停聘看護,由家人輪流陪奶奶進廚房,用鍋碗瓢盆料理餐點,讓她重新露出笑容,也因此感到滿足。 陪伴代替禁止 有助病情治療 台灣台安醫院神經內科主任林冠宏說,不同類型失智照護不同,但許多家屬認為,當病人出現妄想、遊走、重複等行為症狀,最好足不出戶以降低危險,或請外籍看護幫忙照料、送到安養機構等,但照顧的太周全,由家人或看護一手包辦家務,減少病人自己做的機會,反而加重失智退化。 林冠宏說,幾乎九成患者家庭會聘外籍看護,但這剝奪病人自主生活的能力,最愛的家人也可能退出主要照顧者角色,且外籍看護語言不通、生活習慣未適應,可能產生磨擦,不少病人病情急轉直下。 「家人參與是關鍵。」林冠宏說,看護頂多擔任「預防」角色,陪伴病人看診、走路防跌倒,但原本病人會做的事應大膽讓他們做,如簡單的煮飯由家人陪伴、看護在旁輔助,因病人還是想跟家人在一起。 加強社區資源 整合服務機構 不過許多前來就診的病人都已中、重度失智,林冠宏認為,應加強社區失智症篩檢,及早找出患者;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則說,確診為失憶型輕度認知障礙的患者中,每年有10%至15%成為失智症,若有家屬陪伴,作好健腦工作,有患者延緩六到七年才進入失智階段。(黃安琪、羅真)(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失智10大警訊 1.近期記憶喪失影響工作技能 2.很難完成原本熟悉的家庭事務 3.有語言表達的問題,無法說出確切名詞 4.對時間或地方的概念變差,易迷路或走失 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 6.抽象思考能力降低,無法思考複雜事務 7.物品擺放錯亂 8.行為情緒出現改變 9.個性急遽改變 10.喪失活動力及對事物失去興趣 資料來源/台安醫院神經內科個管師簡均穎;製表/黃安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