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近年來隨著影像檢查科技進步及腸胃道內視鏡檢查普及,使腸胃道「黏膜下腫瘤」及膽胰疾病的發現率增加,這些小型黏膜下腫瘤或膽胰疾病,有時無法用傳統檢查如腹部超音波、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等來釐清,傳統電腦斷層讓患者暴露於輻射線風險,而經腹壁的一般超音波檢查則可能因視野遮蔽,無法觀察清楚。 深入腸胃 精準度大提升 一般超音波與內視鏡超音波有什麼不同?一般腹部腹音波會將探頭放在患者肚皮上,超音波穿透腹壁到腹腔,遇到器官後會反彈回腹壁,由探頭偵測後數位計算成像。 而所謂的內視鏡超音波(endoscopic ultrasound,EUS)與一般超音波原理相同,但探頭在腸胃管腔內部,可就近觀察腹腔內器官,避免許多屏蔽,如肥胖者腹壁太厚或腸胃道內的氣體等,避免超音波影像不夠清晰。 內視鏡超音波利用內視鏡前端的超音波探頭,發射超音波穿過腸胃道壁來觀察病灶,經由較高頻率的探頭檢查,除了能提高解像力,對與腸胃壁分層觀察可以更仔細,還能偵測到以往傳統影像學檢查不到的超微小病灶。 另外,還可以利用內視鏡超音波的特殊細針,經過內視鏡管腔,進行腫瘤穿刺或其他種治療,某些特殊疾病可以取代傳統開刀與經體表皮穿刺的治療,完成體表無傷口的微創手術。 微創手術 找回生活品質 一位49歲男性,長期酗酒造成近2、3年反覆性胰臟發炎,導致慢性胰臟炎合併偽囊腫(pseudocyst)與慢性疼痛,長年需要嗎啡類止痛藥緩解腹痛,生活品質極差,因疼痛無法工作,與家人及朋友的相處也因而不睦。 與病患討論後,使用線性掃描內視鏡超音波及穿刺針,將塑膠引流管一端放置在偽囊腫內,另一端放置於十二指腸腔內,讓偽囊腫內的液體可以從內部引流到腸道。事後透過電腦斷層追蹤,發現偽囊腫已經縮小,慢性疼痛也因此得到改善。 過去治療胰臟偽囊腫,必須要開腹清創或經腹壁外引流管穿刺,病人常常需要照顧腹壁外引流管與裝盛袋子,導致生活品質較差,且容易細菌感染。現在,病患可以選擇體表無傷口的微創方式,藉由內視鏡超音波在腸胃道管腔內,進行腫瘤治療與引流手術,改善生活品質。(鍾承軒/亞東醫院超音波暨內視鏡中心主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