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在工地工作的58歲李男半年來發現左下腹有一突出性腫塊,近幾個星期腫塊變大,搬重物或咳嗽時更明顯,被檢出是腹股溝疝氣。 台南市立醫院泌尿科醫師張廷瑞指出,李男的腫塊軟軟的,不太會痛,用手壓或平躺時會縮回去,被檢出是疝氣後,施以腹腔鏡疝氣修補術,術後恢復良好。 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最常見症狀是腹股溝處有鼓漲感,隱隱作痛或有明顯腫塊突出。通常發生在久站後、腹部用力或搬重物時。 腹股溝疝氣病因多是先天疝氣囊袋未完全閉合,或腹壁肌肉及腹股溝內環老化變薄鬆弛,造成腹腔內容物(小腸或網膜)鼓出,甚至掉到陰囊內。 以往多採開刀處理腹股溝疝氣,傷口大約有5公分,缺點是術後傷口疼痛及較高的復發率,但腹腔鏡新技術的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可替代傳統手術。 全腹膜外疝氣修補手術時程約1個半小時,病患需全身麻醉,在肚臍下至恥骨的連線上,畫3個0.5公分至1公分的小傷口,將二氧化碳氣體灌入皮膚肌肉層與腹膜外層間,再伸入腹腔鏡頭及器械修補,可避免腸道沾黏的後遺症,或傷到腸子及血管的疑慮。 在手術的最後,醫師會覆蓋上一片柔韌的人工腹膜於疝氣缺口處,用以加強腹壁強度,來預防疝氣復發。腹腔鏡手術傷口小,疼痛少、復原快,病患術後兩天後就可出院。(中央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