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翁德甫(左)提醒,母親懷孕與哺育時應多攝取含鐵質食物。(圖:亞大附屬醫院提供) 【泰國世界日報訊】1歲2個月大的林姓女童長得白白胖胖,但日前卻因發燒掛急診,驗血才知血紅素嚴重不足,診斷為缺鐵性貧血。醫師提醒,長期缺鐵會影響孩童神經發展,造成個性暴躁易怒,或加重熱性痙攣體質的發生,嚴重者還可能出現嗜吃紙張或冰塊等「異食癖」現象。 台灣亞洲大學附屬醫院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翁德甫指出,女童出生時僅3000公克,除了母乳外,其他食物也來者不拒,長得十分健壯,一點也不像營養不良的孩子,現體重已飆到13公斤,比一般小朋友多約4公斤。 他說,雖然長得壯,但臉色卻長期蒼白,父母一開始以為是少曬太陽的緣故,直到女兒發燒掛急診,驗血發現血紅素低於標準值,這才發現長得白胖並不代表健康,反而是缺鐵性貧血的表現。 女童經補充鐵質三個月後,膚色變得紅潤,再也沒有缺鐵性貧血的問題了。她的母親表示,女兒剛開始服用鐵劑時十分排斥,也有腸道不適問題,但經補充水分和蔬果,並在孩子肚子上擦薄荷油,才漸漸乖乖服藥。 他建議,母親懷孕與哺育時,應多攝取含有鐵質食物,進行全母乳哺育的幼兒,則應提前於4個月大時開始替孩子添加副食品,如米精、麥精、五穀類等,以彌補母乳中缺鐵的狀況。若以配方奶為主食,則應該於6個月大時,逐漸添加副食品。(黃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