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雖然研究顯示,每天運動增加15分鐘,可減少死亡率4%,但醫師經常說破嘴,大家還是不運動。有的醫師乾脆放棄不說了,但也有醫師卯起來蒐集研究,用科學證據告訴大家如何運動最有效益,台灣新泰綜合醫院副院長顏兆熊即是一例。 顏兆熊蒐集近年來17篇體能活動相關研究文獻,分析活動量與健康的相關性,得出以下結論:體能活動不限於運動,可加上工作、交通、休閒時的活動量,尤其做家事,能改善居家環境,又有運動效益,應多多益善;另外,運動就算過度,也對健康無害,不用因為多做運動而煩惱。 他建議:如果工作時經常走動、身體活動量大,可抵部分運動量;如果工作很靜態,則下班後運動就得多加把力;如果還是沒有時間運動,不妨做做家事加上日常多動,每天爬樓梯10分鐘、使用吸塵器15分鐘、從事園藝20分鐘、跑步20分鐘、走路或騎單車25分鐘,皆可達每周該有的活動量。 顏兆熊發現,現代人毛病多,多半是不愛運動、或沒有均衡飲食造成,但病人愛聽不聽,偶爾媒體撰寫的運動相關報導也不正確,他才決定蒐集研究文獻、寫讀書心得,發表於「臨床醫學期刊」。 巴士司機 比車掌易得冠心病 他表示多數研究僅評估休閒時間的「運動」,沒有特別了解工作、家事或交通上的活動。但1953年莫里斯(Morris)等人發表在國際醫學期刊Lancet中的研究提過,倫敦巴士駕駛比車掌更易發生冠心病,因為駕駛工作大部分時間是坐著,但車掌會在雙層巴士的通道及樓梯上下走動。 顏兆熊說,可見體能活動不限於運動,有研究指出,增加上班時的活動、做家事,或走路騎車上下班,就可達到總活動量目標。每天爬樓梯、動動吸塵器打掃家裡、從事園藝、跑步、走路或騎單車,都有助於達到該有的活動量。 此外,台灣國衛院研究員溫啟邦也發表過類似研究,每天運動增加15分鐘,可減少4%死亡率。 顏兆熊說,運動為什麼能減少罹癌機會,機轉仍不清楚,但運動可減重、降低胰島素阻抗性,及改善發炎反應、免疫反應及氧化壓力,就算病人已經罹癌,但多運動也能減少癌症死亡率二成。顏兆熊感慨,民眾不到五分之一達到運動建議量,身為醫師,更一定要主動告知病人運動的好處。 如何培養運動習慣?顏兆熊建議先從輕鬆且自己喜歡的項目開始,再逐步增加運動量及運動強度。(鄧桂芬) 做家事加上日常多活動,也可增加運動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