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心房顫動患者罹患缺血性中風的機率,高出一般人五倍,但卻有不少患者不自知。一名年過六旬的奶奶,有三高卻未經常量血壓脈搏,一天突然心跳快到無法負荷,就醫確診為心房顫動,也被發現心房中已有大血塊,緊急送至加護病房,靜脈注射抗凝血藥物,延長血液凝固時間來預防血栓發生,但為時已晚,隔日即出現大面積中風。 心房收縮不正常 易形成血塊 收治患者的台北榮總內科部心臟科主治醫師陳嬰華解釋,心房顫動起因於心臟內產生節律訊號的功能異常,使得心跳不規則且經常過快。正常情況的心跳每分鐘60至100下,心房顫動的患者可能高達150下以上,不過也有些人因年紀大等因素,心跳加速但不致快到無法負荷。 心房顫動發生時,心房無法正常收縮,讓血液流動不佳,容易在心房形成血塊,提升血塊飄散至全身他處血管的風險,若進到腦血管並且阻塞,就造成腦中風。 七成以上患者 年齡逾65歲 隨著年齡增長,心房逐漸老化,陳嬰華醫師說,七成以上的患者年齡都在65歲以上,此外,有高血壓、糖尿病、腦中風病史、心血管疾病、心臟瓣膜疾病、心臟衰竭的人也是好發族群。 不過據統計,有高達七成五的病人沒有出現症狀,建議民眾平日控制好三高,定時量血壓,並注意機器上顯示的脈搏是否規律,也可按壓手部脈搏,若感到跳動不規律,每分鐘低於60下、高於100下或不規則,就須警覺就醫。 罹患心房顫動,臨床上會使用抗凝血劑延緩血液凝結時間,降低血栓形成機會,但有不少患者並未接受有效的治療。陳嬰華醫師指出,傳統抗凝血劑「華法林」和不少食物或藥物有交互反應,且患者須經常抽血來監測藥物效果,同時也會增加腦出血風險,因此不少醫師不開立這個藥,使得三成患者沒有接受任何藥物治療。 五成患者使用阿斯匹靈,但後來研究發現阿斯匹靈並不能有效預防中風。所幸近年新型口服抗凝血劑問世,較「華法林」降低五成致命性出血及腦出血的風險,也無須經常抽血來監測藥物效果。 反轉劑 可有效控制出血 不少老年人有多重合併症,當發生大出血或遇上緊急狀況要動手術時,服用抗凝血劑可能不易止血,陳嬰華醫師表示,近年已有針對新型口服抗凝血劑的「反轉劑」,可在10-15分鐘內終止抗凝血劑效果,幫助患者更安全地完成手術,大幅減少醫師及病患在用藥安全性上的疑慮,病患使用「反轉劑」後,出血情形將可獲得有效控制。 (羅真) 醫師指出,心房顫動多半因長期血壓控制不良,患者心跳不規則且經常過快。圖為示意,非新聞當事人。(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