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新闻
【泰國世界日報訊】56歲的雲姨照顧臥床的爸爸多年,但爸爸容易失眠,半夜常起來上廁所,雲姨為讓爸爸練習自主活動、不願使用尿管與尿布,但也因此須幫助爸爸每次起身,造成她從未能一覺睡到天明。雲姨總是告訴關心她的人,沒關係,一整天有許多休息時間,加起來也睡有五、六個小時,但她面色泛黃,日漸消瘦,體力大不如從前。 「分段睡六小時,不等於一次睡足六小時。」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新光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林嘉謨說明,睡眠可概分為淺層、深層以及快速眼動期等階段,深層的慢波睡眠階段,全身肌肉放鬆,人體會進行組織修復,消除疲勞,有助記憶力提升,一個完整的周期約歷時90至120分鐘,睡眠期間將不斷重複這樣的循環。 林嘉謨指出,睡眠若斷斷續續,會造成不易進到慢波的熟睡階段,長期可能導致神經系統失調、情緒與記憶變差等。也有研究顯示,長期睡眠不足,易引發大腸癌、乳癌等多種癌症。 一次要睡多久才足夠?新光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王恩南表示,要有好的睡眠,白天要有足夠的運動量,並配合生理時鐘固定作息。像不少長者白天少動,晚上精神奕奕,結果照顧者夜間勞累不已;也有不少照顧者憂心長者前晚沒睡好,白天讓長者補眠,卻不知這其實是錯誤迷思,容易打亂長者生理時鐘,也影響照顧者自身作息。 光線與睡眠品質也有關。林嘉謨說,松果體分泌褪黑激素會受光線抑制,往往是夜暮低垂後才增加分泌,至晚間11時左右達到高峰、產生睡意,每日周而復始循環。不少長者為省電,捨不得開燈,到了晚上才大開電燈,其實容易影響褪黑激素分泌與睡眠品質。 王恩南建議照顧者,要讓長者和自己都睡好,得先設法讓長者有好的睡眠,白天運動足夠、有好的新陳代謝,睡眠時間盡量固定,睡前別吃讓胃難以排空的食物,才能提高睡好機率。 另外,照顧者也可尋求自我放鬆的方法,包括腹式呼吸、氣功、太極拳、芳香療法等,學習一閉眼就能放鬆休息。(羅真) 要有好的睡眠,每天須有足夠的運動量,並配合生理時鐘固定作息。(泰國世界日報資料照片) |